转型两年员工减少4.5万,被逼上楼顶的孕妇,揭开阿里大瘦身另一面

发布时间:2025-03-26 17:41  浏览量:5

3月24日,一位孕妇坐到了广州市海珠区阿里中心大厦顶楼。

事件发酵后,淘宝买菜做出回应称,广州区域业务调整,部分岗位变化,其中涉及服务公司“仁励窝人力资源服务(广州)有限公司”的一位生态员工(待产期)。

阿里方面明确表示,该员工并未被辞退,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照常发放在岗工资。

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没有人会走到这一步。而选择阿里作为目标,可以放大关注度,为自己谋求更多的权益。

阿里是躺枪的一方,但这起事件却与阿里最近两年的战略有关联。

2024年二季度到四季度,阿里已经实现1176亿净利润,几乎达到了疫情期间的水准。这个数字,是阿里连续两年大瘦身的结果。

淘宝买菜撤退,“派遣”首当其冲

这次“阿里被裁孕妇顶楼维权”事件,有两个关键的信息点。

一个是,该员工并非阿里正式员工,而是“阿里巴巴生态员工”,评论区将其称为劳务派遣员工。一般是通过外包公司或灵活用工平台与阿里巴巴建立合作关系,为阿里巴巴提供服务。

劳务派遣员工可以说是整个工种的“底层”,工作多、收入少、工作不稳定。按照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这位孕妇本身的权益就缺少保障,在遇到集团层面的调整时,自然不会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第二个信息正是淘宝买菜的业务调整。淘宝买菜的前身是“淘菜菜”,2023年5月底,次日自提业务淘菜菜与小时到家业务淘鲜达整合升级为淘宝买菜。是阿里进行即时零售大战时的重要战略布局。

但面对拼多多、美团等强敌,淘宝买菜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今,在阿里聚焦主业的大战略下,淘宝买菜不得不做出调整。

据报道,淘宝买菜已将次日自提服务模式调整为快递到家模式。有网友表示,成都、沈阳、青岛等多地的淘菜菜自提点关闭。

不只是淘宝买菜,整个本地零售业务,阿里都进行了调整。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阿里在半个月内敲定两笔出售。

12月17日,阿里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所得款项总额约为74亿元,预计在银泰身上亏掉93亿元。

1月1日,阿里宣布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

此外,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饿了么、盒马也频繁传出卖身的消息。

2016年,马云曾在高调提出“五新”战略:新零售、新技术、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零售放到了第一位,而如今,外部环境变化剧烈,阿里不得不进行战略层面的调整,这个词已经走到了边缘。

马云的千字长文

2024年4月,阿里对荡气回肠的战略转型进行了阶段性的回应。

蔡崇信站到镜头前,坦然说出了“阿里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马云随后在内部长文中表示,“阿里会改,阿里会变”。这是马云在退休5年后首次发布如此长篇幅的内容。虽然名义上淡出了管理,但在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需要马云稳定军心。

阿里这两位灵魂人物的表态,宣告了阿里进入聚焦主业、大瘦身的关键阶段。

吴泳铭确立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重心,电商与AI业务成为阿里发力的重点,与这两部分关联度弱的投资和业务板块,都面临着生死抉择。

美年健康、分众传媒、居然之家、千方科技一夜之间完成了股权转让,圆通速递、红星美凯龙、丽人丽妆也先后发生权益变动,几天内,阿里完成了持股层面的瘦身。

在港美股,阿里先后减持小鹏汽车、快狗打车、B站的股权,非核心资产相继被出售。

阿里缩减了对外投资的频次,根据IT桔子的数据,阿里2021年进行了50次对外投资,到2023年降至19次,2024年进一步降至17次。

在内部,阿里巴巴曾重金投入打造“元境”团队,遭遇了裁员,阿里对元宇宙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再加上对银泰和高鑫零售的剥离,阿里快速处理了边缘业务。

聚焦主业的动作下,阿里的费用开支有明显变化。研发费用比率从2022财年的6.5%降至2024财年前三财季的5.6%;一般及行政费用比率从4.9%进一步降至4.5%。虽然只有几个百分点的变动,但背后却是百亿级别的调整。研发费用两年降了145亿、行政费用降了83亿。

瘦身的成效很明显,第四季度,阿里净利润达到491亿,这是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新高。阿里的毛利率罕见地达到了42%。净利润率达到了16.6%,连续两个季度达到两位数。

被牺牲的业务、被收缩的费用开支、亮眼的利润表现背后,是数万员工的无奈。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阿里的员工总数194320人,一个季度减少3671人,粗略看每个月都有上千人离开。而在2022年员工总数为239740人,转型两年,员工减少45420人。正式员工尚且减少了这么多,劳务派遣更是如此。

马云在长文中说,改革和创新是痛苦的,因为改革要付出代价,组织的改变和重组涉及到每一位员工。

战略调整的一粒灰,落到身处其中的员工身上都是一座山。孕妇维权事件,只是将这种现状暴露出来。

阿里的新宠儿

阿里的战略聚焦并没有结束。

去年11月21日,阿里成立电商事业群,蒋凡担任CEO,一口气掌管淘宝、天猫、国际业务、1688、闲鱼等业务。在喊话张大奕事件后,蒋凡被“发配”到国际业务。在蒋凡的带领下,国际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第四季度,国际业务实现营收377.6亿,同比增长32%,是阿里六大板块中增速最快的业务。将淘天、国际、1688和闲鱼交给蒋凡,阿里在业务集中的同时,实现了决策的集中。

现阶段,零售和AI两大核心中,零售需要遏制住被蚕食的命运,这需要国内尽可能与新型平台寸土必争,也需要国际业务与另外三大平台抢地盘。

阿里的零售业务依然困难重重。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淘天集团增长了5%,在国补的大背景下,阿里淘天的增速甚至不如京东,后者增速达到了13%。整个2024年,电商平台的常态依然是拼抖快围剿两大平台。

拼多多四季度并没有交出很亮眼的数据,但也实现了24%的增长,如果只看零售,拼多多营收已经达到阿里的64%、淘天的81%。

2024年,抖音电商的GMV达到3.5万亿,同比增幅30%,2025年目标为4.2万亿,增速还将达到20%。

快手处在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2024年GMV约1.4万亿,同比增长17%。

这三家平台的GMV增量,很大程度还是来自淘天和京东,阿里需要集中力量应对。

AI是进入2025年后阿里最大的亮点。2月,蔡崇信承认了苹果与阿里的合作。“苹果在中国需要一个本地化的合作伙伴,为他们的手机服务。苹果与中国的多家公司进行了交谈。最终,他们选择与我们做生意。”

因为DeepSeek的出现,阿里的Qwen2.5-Max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但阿里并不需要超越DeepSeek,只需要超过其他巨头,就足以凭借更强大的基础实力拿下订单。

苹果的橄榄枝,侧面成了Qwen系列大模型的背书,阿里在AI大模型领域事实上已经做到了行业的第一梯队。

AI成为了阿里的新宠。根据IT桔子,过去一年阿里在AI上的对外投资金额仅次于电商零售。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MiniMax和月之暗面,这几家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大模型初创公司,都出现了阿里的身影。

战略聚焦后,阿里迅速坐上了牌桌,但这个牌桌上,既有新贵DeepSeek,又有老对手腾讯和抖音,阿里有了好的身位,也并不意味着像电商一样有了阶段性护城河。如马云所说“AI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里的瘦身仍在继续,电商与AI的竞争也远未结束。对巨头而言,战略调整是生存必需;但对普通员工来说,每一次转身都可能意味着人生变故。人员调整的过渡期,阿里已经做得非常平稳,只是身处其中的员工,要远比马云在长文中所说的“痛苦”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