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员工看手机、没有午休、吃饭必须在工位?小鹿妈妈“坐牢式管理”被立案调查
发布时间:2025-03-28 07:16 浏览量:7
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秋天
近日,安徽的一家公司,“小鹿妈妈”因涉嫌违法用工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持续霸榜热搜。
有内部员工曝光的纪律守则,看得人下巴都要惊掉了。
所有电子设备必须规整收纳,网线不得拖地;工位禁止出现任何私人武平,连椅背距离都有要求;如厕时间被精准监控,午休刷短视频竟遭到开单出发。
这还不算完,公司大门居然成了禁区,员工想出去吃个午饭?得先填申请单。
“只能用智能手表偷偷和家人联系”,因为无法查看手机,一名员工心酸回忆。
有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证实此事:
不少网友分享了去该公司的工作体验:
横批:我坐牢也没有这么严苛!!
员工上班“摸鱼”就该受罚吗?
大部分员工在工作时都会摸鱼,大部分公司都不愿看到员工在工作时间摸鱼。
不同企业对员工的“摸鱼”行为,管控策略都不同。
以字节跳动为例,张一鸣就曾在某游戏讨论群逮住了员工的摸鱼现场,“各位早上9点就开游戏研讨会,是工作量填不满KPI吗?”
没想到,员工直接反手甩出数据,"建议调取聊天记录做定量分析,统计碎片化摸鱼时长占比,用ROI模型评估是否影响交付质量。"
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就明确表示自己非常支持工厂里放音乐,希望员工能开心地工作,每天盼着来上班。
企业里常见的"划水"现象,就像春天里割不完的野草,光靠制定规章制度来围堵,往往治标不治本。
即便像亚马逊这样的国际电商巨头,当年耗费巨资搭建智能监工系统,最终也收效甚微。
真正需要调整的,其实是管理者看待问题的角度。
日常管理中,不必把员工偶尔放松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刻意营造宽松环境。
关键要找准平衡点,把管理重点放在培养团队自发性上——好比给种子创造合适的土壤,让员工主动生长的动力取代被动监督的压力,这样结出的果实自然丰硕。
称职的管理者,不会将错误全部归咎于员工
电影《哈德逊河奇迹》改编于一个真实故事:一架客机刚起飞就撞上鸟群,两台发动机瞬间"罢工"。
在离地仅八百米的生死时刻,机长用38秒完成判断,将飞机平稳降落在河面。
令人意外的是,当128人全部获救后,这位英雄机长却要接受严苛审查。
调查组用计算机反复模拟,拿着工程师的精密数据,非要证明附近机场才是正确选择。
这像极了某些管理者对待下属的态度。
员工工作中稍有差池,有些领导就劈头盖脸训斥,仿佛所有问题都是个人不努力造成的。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员工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管理者水平的倒影。
当发现员工长期消极怠工,智慧的管理者会像栽培者检查土壤般自查三个维度:
1、团队分工是否像齿轮组般严丝合缝?是否存在三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或者流程卡壳的死角
2、岗位要求是否像量体裁衣般合身?既要避免让绵羊去爬树,也别让猎豹困在笼中
3、工作氛围能否让人像树苗向阳生长?当员工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责任田,自然会长出主动耕耘的动力
好的管理从来不是挥舞鞭子驱赶羊群,而是把自己变成牧羊犬,默默为团队扫清障碍,让每只羊都能找到最肥美的草场。
相较负向激励,管理者的正向激励更显成效
有些管理者总爱操着这样的"三件套":钉钉打卡时间表、Excel工作日报、密密麻麻的扣分规则。
就像给盆栽套上铁丝网,防着枝叶乱长,最终只能得到一株病恹恹的植物。
计件制管理或许能让员工准时到岗,但也会让年轻人的眼睛里熄灭探索的光。
有组有趣的调研数据:每位职场人每天有2.5小时处于"人在工位心在浪"的状态。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采用正向激励措施对员工进行引导管理,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关键事项上。
将员工个性化和企业制度化进行巧妙糅合,学会给员工制造工作惊喜,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激发员工效能?GHR研究院《薪酬体系设计方案班》 为您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课程亮点:
✅ 资深专家夏智老师亲授,20+国企/名企项目经验,从战略解码到薪酬激励全覆盖;
✅ 现场实操岗位价值评估、奖金包设计、等级工资表搭建,输出企业专属工具;
✅ 破解薪酬固浮比、员工套档难题,掌握短期激励与中长期留人策略;
✅ 从“管控”转向“自驱”,构建公平、透明、激励的薪酬体系,提升组织活力!
课程价值:
🔹 用数据与模型优化薪酬结构,留住核心人才;
🔹 赋能HR从执行者转型为战略伙伴,驱动业务增长!
🔥2025年课程排期:
4月18-19日 上海(火热报名中!)
5月23-24日 北京(火热报名中!)
6月27-28日 上海(火热报名中!)
7月18-19日 深圳
8月15-16日 北京
⚠️ 席位有限!已有5家企业团报锁定名额,企业内训可定制,满员即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