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二胎妈妈心源性猝死,原因竟是:不懂节制的人生,别再大意了
发布时间:2025-03-28 04:28 浏览量:3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中国心源性猝死防治指南》.
[3]王伟,李明.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及预防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21.
27岁的张琳(化名)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两个孩子的妈妈,白天在公司忙得脚不沾地,晚上回家还要带娃、做饭、收拾家务,周末还想着“不能浪费时间”,约朋友聚餐、带孩子去游乐场,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要压缩一点,争取多看看书、多学点东西。
她说:“人生不能浪费,趁年轻多拼一点。”
可就在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晚上,她忽然倒在了客厅里,手里还攥着孩子的奶瓶。等救护车赶到时,心跳已经停止,医生折腾了半个小时,还是没能把她拉回来。
医院的诊断是——心源性猝死。
心脏不是铁打的,撑久了也会崩溃
很多人觉得,心脏是个可靠的机器,24小时无休运转,吃了点油腻的、熬了几次夜、累一点,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事实是,心脏虽然强大,可它也是血肉之躯。
医生解释说,心源性猝死,说白了就是心脏突然“罢工”了。就像一根电线,长期过载,某天突然烧断了。而导致这根电线烧断的原因,往往是“积劳成疾”。
像张琳这样的年轻妈妈,表面上看着精力旺盛,其实身体早就亮红灯了。
她长期熬夜,心脏得不到足够的休息;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血管里的脂肪慢慢堆积;再加上压力大、情绪起伏大,心脏的负担一天比一天重,最终撑不住了。
心脏的警告,其实一直都在
很多人觉得,心脏病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不会那么容易出问题。可现在因为心脏病猝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中国每年大约有54万人因为心源性猝死离世,其中不少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心脏在出问题之前,其实早就给过信号了。比如:
胸口闷,有时候像被石头压着,喘不过气,特别是爬楼梯、跑步的时候更明显;
心悸,就是心跳突然加快或者漏跳一拍,像是心脏在“打嗝”;
乏力,以前走两步没事,现在走一会儿就觉得累;
头晕,尤其是蹲久了站起来,眼前一黑,好像要晕倒;
晚上睡觉时被憋醒,或者老觉得需要垫高枕头才能舒服点。
这些症状,很多人觉得是“累的”、“熬夜熬的”、“生孩子后体质变差了”,但它们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不节制的人生,心脏最先倒下
年轻人的心脏,最怕的就是“透支”——透支睡眠、透支体力、透支情绪。
熬夜,是压垮心脏的头号杀手。晚上11点之后,心脏应该进入“维修模式”,但如果一直不睡觉,身体的修复工作就被打乱了。
长期熬夜的人,心率容易不稳定,血压也会飙升,久而久之,心脏的负担越来越重。
情绪大起大落,也是一颗“定时炸弹”。生气的时候,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心脏就像被人狠狠地捏了一把。
如果本来血管就有点堵了,这时候很容易发生致命的心律失常。
还有饮食,很多人觉得年轻没关系,爱吃炸鸡就炸鸡,爱喝奶茶就奶茶,殊不知,这些高油高糖的东西,会一点一点地堵住血管,让心脏的供血变差。
等到某天血管完全堵住,心脏就会像断了水的发动机,直接熄火。
如何给心脏“放个假”
如果你也总是觉得累,或者经常熬夜、吃外卖,那该给你的心脏松松绑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晚上11点前上床,哪怕睡不着,也躺着休息,让心脏能慢慢调整节奏。
吃饭的时候,别总是大鱼大肉,试着多吃点蔬菜、粗粮,减少外卖、油炸食品的摄入。
想喝奶茶?可以,但别天天喝,偶尔换成温水或者茶,心脏会感谢你的。
运动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而是每天至少走6000步,或者做几分钟拉伸,哪怕只是饭后散步,也能帮助血液循环,让心脏轻松一点。
如果总是觉得心跳快、胸闷,别硬扛,该去医院就去医院,做个心电图、查个血脂,花不了多少钱,但可能救你一命。
写在最后
张琳的故事不是个例,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很多人总以为自己还年轻,觉得“死”这个字离自己很远,殊不知,心脏的问题往往是悄无声息地积累,等到真正倒下的那一刻,一切都来不及了。
人生很长,但需要有节奏地走,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别让心脏累到“罢工”。
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让生活慢下来,你会发现,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