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上海女知青返城,站台上她对一个男孩说:妈妈带你回家
发布时间:2025-03-20 05:29 浏览量:17
1978年的春天,上海知青王雅琴踏上了返城的列车。
站台上,她紧紧牵着五岁儿子的手,望着渐渐远去的江西山水,心中百感交集。
十年前,她怀着满腔热血来到这片红土地。
那时的她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崭新的军装,脸上还带着稚气。
农场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干活,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浑身酸痛得连饭都吃不下。
小明的父亲是当地农民李大山,记得那是个雨天,她在田里插秧时突然晕倒,是李大山背着她跑了十几里山路送到卫生院。
后来,他经常帮她干重活,给她带些山里的野果。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然而,就在小明三岁那年,李大山在一次山洪中为救落水的孩子不幸遇难。
王雅琴永远记得那个雨夜,她抱着小明站在河边,看着村民们打捞了一天一夜才找到的遗体。
李大山的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孩子的衣角。
“妈妈,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呀?”小明仰起头,乌黑的眼睛里满是好奇。
“妈妈带你回家。”王雅琴摸了摸儿子的头,“去妈妈长大的地方。”
火车开了整整两天一夜,终于在上海站停下。
站台上,王雅琴的父母早已等候多时,看到女儿带着孩子回来,母亲先是一愣,随即红了眼眶。父亲则板着脸,一言不发。
回到家,王雅琴发现一切都变了。弄堂里新盖了几栋楼房,街角的杂货店变成了国营商店,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陌生的气息。
只有家门口那株栀子花,依然在春风中摇曳。
“这孩子......”母亲欲言又止。
“是我和李大山的孩子。”王雅琴坦然道,“他父亲已经不在了。”
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转身进了屋。母亲抹着眼泪,拉着小明的手细细端详:“像,真像你小时候。”
小明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他喜欢趴在窗台上看弄堂里来来往往的人,喜欢听外婆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喜欢和外公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每当看到外公板着脸,他就会凑上去,用软糯的声音喊:“外公,笑一个嘛!”老人总是忍不住露出笑容。
王雅琴在一家纺织厂找到了工作,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起床,为家人准备早餐。
晚上,她会坐在灯下,教小明认字读书。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她仿佛看到了李大山的影子。
周末,她会带小明去外滩散步。看着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小明总会问:“妈妈,爸爸是不是也坐过这样的船?”
"是啊。"王雅琴望着远方,“爸爸最喜欢看船了。”
渐渐地,弄堂里的邻居们也都接受了这个懂事的孩子。
他们会给小明带些糖果,教他唱上海童谣,给他讲老上海的故事。
小明就像一株移植的小树,在这座城市里扎下了根。
栀子花开的季节,王雅琴总会摘几朵放在李大山的照片前。照片里的年轻人笑容灿烂,仿佛从未离开。
她知道,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小明在,就有李大山的影子,就有那份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