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迪平有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5-03-31 12:13  浏览量:11

张迪平老师,新时期中国花鸟画代表性画家、沪上中国画院闻名的女画家、知名海派艺术家。

自己从小就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己爸爸是个画家、他1917年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就在刘海粟先生举办的上海美专求学的,这时候他在这个上海美专阶段受到鲁迅先生新兴木刻运动影响,而且也曾经聆听了鲁迅先生有关新兴木刻运动的一些讲座,这在当时来说、上海是新兴木刻运动起源的地方,自己爸爸是最早一代从事新兴木刻运动几位画家之一。父亲张明曹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个故事从自己大概到初中的时候,自己爸爸把这些故事不断讲给我们听了,听了以后,自己爸爸年轻的时候他从事、将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气氛带到温州家乡,他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正好是抗战期间,利用这个新兴木刻运动,他能够有直接反映民众、反映大众在抗争当中奋起抗战的一些内容,他全用绘画来表达,所以他当时是一个热血青年。当时的版画创作者多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他们以艺术武装精神思想、用刻刀作为战斗武器,为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自己爸爸曾经讲到,他聆听鲁迅先生的新兴木刻运动讲座的时候,鲁迅先生介绍他们到内山书店去买一些木刻刀、买一些书籍,自己回想小时候家里有许多书,这些书因为印刷又很漂亮,这个读物自己一直在翻、这个印象很深,这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一个启蒙。解放初期到上海来,自己开始画连环画、做创作,这样的环境下、他来了两年以后,他将我们几个子女又带到上海,这个时候开始自己已经初中一年级、比较直接地接触到爸爸绘画创作的过程和经历,再加上我自己文化也成长了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进入连环画与国画的创作,父亲有个习惯、总喜欢把连环画的构思草图贴在墙上,还时不时地与几个孩子分享。有时候看见我们也会问,你们看看从我们小朋友的眼光会提些看法,这样下来慢慢地对绘画更加产生了兴趣,后来因为自己在高中期间开始利用暑假寒假,自己爸爸知道自己喜欢绘画,希望如果今后走这条道路、基本功就十分重要,所以就叫自己到现代画室,因为解放初期的上海美专并到南京艺术学院,所以当时一些爱好美术的青年主要是从几个画室里培养,上海当时有好几间画室,哈定画室挺有名的,很多画家起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还有孟光画室,还有就是现代画室、现代画室的导师是同济大学的、陈盛铎教授,自那时是高中时候的假期里或者晚上去他那里去学习素描,自己爸爸说基础很重要,一定要从素描开始,再开始跟自己说一定要画速写,因为素描是培养绘画的整体效果、造型能力;但速写是直接贴近生活、要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元素、特别重要,所以自己那时很小的时候、爸爸就鼓励自己要去画速写,但是我们太小了、不敢去画,画速写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就去小菜场,小菜场自己还不敢去,让自己妈妈陪自己去,妈妈在自己画的时候还在一旁鼓励自己,当时除了到外面速写、还要做一些慢点的速写,自己妈就成为了自己绘画第一个模特儿,妈妈有时候做家务或者在打毛线,我们就画妈妈,我们甚至就直接说 妈、你现在别动,我正好在画。家人的陪伴与帮助是前行的动力,对于一位不满十八岁的小画家来说、家人也是画作的大部分主题。1960年的时候,自己已经在画室、业余的时候已经画了一些素描,画了一些速写,已经掌握了一点造型能力,但是小创作是做过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弄的底楼改成了食堂,妇女们走出家长里短、走上各类工作岗位,一人要顶两人干、妇女赛过男子汉,热热闹闹、忙忙碌碌。自己爸爸除了画连环画,也经常用国画表现艺术题材的作品,参加全国美展、上海画展,他总会考虑主题,反映怎样的主题内容、怎样构思,这些也影响了自己,自己就有个想法、而且自己就觉得像我这样的画,用小朋友的眼光来看妈妈变了样,这个最初的想法倒是自己先想好的,想好以后和爸爸说、他鼓励自己画,鼓励自己把这张画表达出来。这后面台子上的造型,是自己直接写生,就是自己住的楼下食堂、自己写生画下来,画下来以后、小朋友的形象是我们邻居小朋友,叫他们写生一下,手脚要对一对、造型对一对,这时候不流行照片的、大家照相机还没有,是这样画出一张作品。这幅从生活中走出来的画作,起名为《妈妈变了样》,但画面中却寻找不到妈妈的身影。自己爸爸就给自己提意见,一个构思要生动,妈妈不出现、这个很好,但是构图里这个平衡方面,这个是自己想好、他再给自己提意见,他有一点好,不动笔、不参与,画好以后自己没想好要去参加画展,但是画好以后、自己当时的自我感觉这张画还可以,不错的,表达小朋友的形象挺好,正好1960年上海第一届美术展览,自己就想送,又不敢讲、又不敢送,实际上那时候很内向,就在这犹豫当中,到最后的时候和自己爸爸说、自己说我想参加这个画展,爸爸妈妈也鼓励自己去参加,但鼓励自己的时候已经到收件的最后一天了,但这种事、父母工作都是很忙的,他们不可能代替你去做这个事情的,就自己送南京路 上海美术馆,进去以后、门卫就对自己说,刚刚过了四点钟、收件截止到四点钟,认为就没有办法了,但当时的人还是挺淳朴的,他看见你一个这么小的小朋友,自己长得很小,当然的人很土的,他也没歧视你、一点点都没有,他就打了个电话到里面收件部,说了一声有个人送件来,很滑稽的是、收件的这位老师就出来了,看好以后他卷起来收下来。张迪平那时创作的中国画《妈妈变了样》,对刚走上艺术道路的她起到了关键作用,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表明少年时期的她在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该画入选上海市美术作品展览后,在《美术》、《解放》、《东风》等杂志画刊上接连发表,同年张迪平顺利考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刚毕业到那个画院的时候,自己到上钢三厂去深入生活,就住在那个宿舍里面,每天到他们车间,那个是高炉、平炉、转炉,那个气势很大,那个上钢三厂里面就像一个小城市。在高炉、平炉、转炉之间,背着画架、头戴藤帽、脚踩老k鞋,爬钢架、战高温,从白天到晚上、一批鲜明的工人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因为当时还是主要的创作的中心,还是说要反映现实题材、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所以总是要歌颂正面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这些充满时代表情和人物个性的写生作品,呈现了张迪平扎实而敏捷的造型能力,贴近对象、了解对象,摹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情感和性格特征,她将西方写实造型原理与中国水墨写意技法融为一体的绘画表现、是对传统人物画的时代革新和超越,这些因素显然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张迪平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深有影响,并一直延及到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物画作。那么一般来讲,雷锋已经画过的人很多的、比较多,都是他的那个以肖像为主,当时想、我其实既然是搞创作,最好把他再生活化一些、画得生动一些、贴近生活一点,自己是从这个角度先考虑的。去卢湾区的几所小学里观察,再从生活中寻找造型,自然、准确、生动地描绘着一个时代的形象。风雨飘摇的十年终于过去了,创作题材更广泛了,但即便有机会拿起笔画些什么、好像手还是不听使唤,大家都渴望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特别是那些未曾抵达的地方。我们开始也提倡每年可以给画家一点时间出去写生,那么我们开始也走过其他地方,到庐山去写生过、到那个海南岛也去过,那个去都是时间还比较短、没有深入下去,自己总觉得好像这样还不对,自己就想到到瑞丽,为什么选择瑞丽、这个也跟我们老一辈的画家程十发先生很有关系的,他五十年代深入生活就是到瑞丽。1957年,程十发先生赴云南瑞丽一带写生采风,使其画风大变。即便时间进入了八十年代,瑞丽和上海、三千多公里的距离,那时的路程也要十天半个月。先是火车到昆明、大概三天四夜,不知道怎么样,那么到了昆明、你先要住下来,再买当地的票,长途车到瑞丽、我们去的那个地方完全是长途车,说要六天,从昆明进去要六天,当时的瑞丽就是一条街,它是一个县城、就是一条街,主要的街就是一条街,它连卫生院都没有的,所以我们当时为什么你说到那里去,那个年代到那里去、还冒很大的风险去的,好多人不愿意去,我们在县城每天一早起来就要到村寨,因为那里比较远、到村寨,村寨很散的,你要去接触当时的那些少数民族,很难找到人,就是你很难画到你要画的素材或者怎么样,所以说所以过了两天、自己觉得不对,快点动脑筋、要往下去,住到某一个村寨,叫他们当地县政府介绍一下,他们就介绍了有一个叫大等喊。大等喊在傣语中意为大金水塘,是一个充满自然美景和傣族文化特色的村寨,村内种植了大量的柚子树、凤尾竹和董棕等植物,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天然画卷。竹楼是下面是养猪的、养家畜的,楼上是住人的,自己住到一个队长家里,当时还是属于人民公社了,还是要赚工分的,竹楼它是四面都空的,四面没有窗的、它就是空的、因为他那里比较热,也无所谓 就空的,有一间就是他们夫妻住的,那么还有一间比较大的,就是他们子女睡在那边、我们睡在另外一边、铺一下,就这样生活。就这样生活了半个多月,精神高度紧张,生怕辛辛苦苦来了 两手空空地回去,上海带来了半斤苏打饼干、一点点白糖统统塞进随身的小包里,这是陕北采风积累下的经验,一副碗筷请当地的老乡多烫一下杀菌消毒、不至于染病。其实我自己感觉还是太少,实在是因为时间来不及,开始几天还是手生,这么多年没画、达不到自己的效果、紧张,因为人物画要跟人打交道,不像你画山水花鸟它是静态的、你可以慢慢地心定的。有时候他们说忙、没时间给你画画,一起帮他们做一点家务、跟他们交流,你要跟人交流、她对你有感情了、才愿意给你画画,后来自己说那你什么时候有空、她说只有下雨天、不出工的时候才有时间,他们傣族那个地方要么不下雨、下雨就是倾盆大雨,就是有一天那个倾盆大雨、那个水就到这里,自己就不管了、就到他们家去。没有些执着与热爱应该很难坚持下去,除了一些人物速写之外,《傣家人》、《收获季节》、《忆孔雀之乡》、《母与子》等作品 一张张、一幅幅结成了云南归来的硕果,特别是《母与子》这幅作品中那双语序万千的眼眸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