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玉留:被曼恩村的孩子们亲切称为“依呀丽”
发布时间:2025-04-02 18:58 浏览量:12
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有一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依呀丽”(傣语“好奶奶” )的66岁老人——玉留。三十多年来,这位普通的傣族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用点滴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温暖母爱谱写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从“养猪能手”到“爱心妈妈”:一位党员的初心蜕变
1993年的曼恩村,贫困如同厚重的阴云笼罩着家家户户。新婚不久的玉留不甘被命运摆布,拿出全部积蓄买了几头猪仔,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当第一批20头生猪出栏换来1万多元收入时,这个傣家女子没有独享“万元户”的喜悦,而是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我们一起养猪吧!”她垫资为十几户村民购买猪仔,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让致富的火种在村寨蔓延。三年后,面对茶农卖茶难的困境,玉留又毅然拿出积蓄开办茶叶加工厂。村民岩温记得清楚:“那年鲜叶价格暴跌,是玉留姐用保底价收了我们家的茶叶,救了急。” 从养殖到加工,从个体脱贫到带动致富,玉留完成了从普通农妇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也为她日后关爱留守儿童埋下了伏笔。2012年边境旅游政策调整后,曼恩村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寨子里突然多了几十个“眼巴巴等父母回家”的孩子。玉留永远忘不了那个傍晚:五年级的玉应蹲在村口大榕树下,把期末考满分的试卷擦了又擦,就怕弄皱了等不到爸爸妈妈回来看。那一刻,这位经历过贫困、懂得分离的母亲,心里种下了创办“儿童之家”的种子。
“儿童之家”:留守童年的心灵港湾
2016年9月,在玉留多方奔走下,曼恩村“儿童之家”终于挂牌成立。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妇女创造性地建立起“双委员会” 机制——儿童委员会让孩子自主管理,家长委员会让外出父母远程参与。她像编织傣锦一样,将村委会、老年协会、妇女小组等力量经纬交织,构建起全方位的关爱网络。每天下午四点,儿童之家就热闹起来。玉留会先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本,用红笔在写得好的地方画上小孔雀。初二学生岩罕的数学作业本上,整齐贴着她剪的“进步之星”贴纸:“玉留妈妈说,每次提高五分就奖励一只小孔雀,我现在本子上有七只了。”针对傣族孩子普通话薄弱的问题,她开创“双语辅导” 模式,请汉族老师教文化课,自己负责傣文传承。如今,这里的儿童不仅能流利使用双语,还能演唱原生态章哈。在传统节日里,玉留总有暖心创意。去年泼水节,她组织孩子们录制《想对爸妈说的话》视频,传到广东、浙江的工厂车间。画面里,8岁的玉香边包粽子边对着镜头说:“ 爸爸妈妈,我学会包你们爱吃的香茅草粽子了,等你们回来... ...”看到视频的年轻父母们泪如雨下,三个在外打工的家庭当即决定返乡创业。
润物无声:一位母亲的文化传承智慧
玉留深知,没有文化根基的关爱如同无源之水。她将傣族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日常照料,让孩子们在文化认同中找到精神归属。每周三的“傣文化之夜”,老年协会的波涛(爷爷)们会来教男孩子们制作象脚鼓,咪涛(奶奶)们则带着女孩学习织锦。玉留特别设计“非遗小传人” 积分制,学会一项技艺就奖励一颗木棉花,攒够十朵可以换购学习用品。去年雨季,儿童之家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在上海打工的家长们集体邮寄的100本汉傣双语图书。这源于玉留发起的“亲子共读计划”,她让每个孩子录下朗读傣族民间故事的声音,把录音笔和对应的绘本寄给远方父母。如今,每晚八点的“云端故事会”成为跨越千里的亲情纽带。在心理疏导方面,玉留自创“三色心情卡” :红色代表开心,蓝色代表忧郁,黄色代表思念。孩子们每天到儿童之家第一件事就是挂卡片,玉留会根据颜色变化及时疏导。15岁的岩光在父母离婚后长期挂蓝卡,玉留连续三个月带他去茶山采茶,在劳动中慢慢打开心结。现在岩光已是儿童委员会的“情绪观察员”,帮助更小的弟弟妹妹。
从儿童之家到村寨治理:母性光辉照亮基层善治
玉留的爱心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她将儿童之家发展为村寨治理的创新平台,探索出“小手拉大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每月末的“儿童议事会”上,孩子们提出的“村口池塘要加护栏”“路灯该修了”等建议,都会被认真记录并提交村两委。去年孩子们关于垃圾分类的金点子,直接促成曼恩村成为全县首个“零污染村寨”。在玉留影响下,曼恩村形成了独特的“代际互助”风尚。儿童之家的孩子组成“小蜜蜂服务队”,定期为孤寡老人打扫庭院;老年协会则成立“银发护苗团”,轮流接送低年级学生。这种良性循环让村寨连续五年实现“零辍学”“零青少年犯罪”。更可喜的是,儿童之家催生了“归雁经济”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先后有23个外出家庭返乡创业,发展傣味烧烤、生态茶叶等产业。村民岩叫感慨:“现在晚上能抱着女儿讲故事,挣得不比在外少,这都多亏玉留姐啊!”
星火燎原:一种精神的时代回响
三十载春秋,玉留从青丝到白发,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她先后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云岭楷模”等称号,但最珍视的还是孩子们颁发的“最佳依呀丽” 奖状——用烟盒纸做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傣汉双语的“谢谢”。清晨的曼恩村,玉留正在儿童之家门口修剪三角梅。身后传来脆生生的童声:“依呀丽,看我编的新歌谣!”她转身接过作业本,上面用稚嫩的傣文写着:“ 玉留妈妈像太阳,照得心里亮堂堂;留守儿童有了家,傣乡处处是春光... ...”阳光透过凤尾竹洒在纸上,那字迹仿佛跳动的火焰,温暖着整个村寨。
在这个边陲傣寨,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用母爱创造了奇迹。她告诉我们:基层治理未必需要宏大叙事,有时只是一份将心比心的体贴,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守,一颗把群众当亲人的赤子之心。正如那首传唱在曼恩村的歌谣:“ 最美的花朵是团结花,最暖的太阳是共产党... ...”玉留,正是这轮太阳投射在傣乡大地最温暖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