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丨红色摇篮:延安有位受孩子欢迎的“丑妈妈”
发布时间:2025-04-04 00:18 浏览量:18
丑子冈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却掀起“反共”高潮,延安的局势愈发严峻。丑子冈和时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的傅连暲走访王家坪村时,听闻一户人家的孩子因疏于照顾而跌入锅中夭折。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抗日将士奔赴前线,他们的孩子们被托付给乡亲,可乡亲们生活艰难,孩子们的基本照护都难以保障。看着这些受苦的孩子,丑子冈和傅连暲满心忧虑。
傅连暲提议在延安办中央托儿所,并请丑子冈出任所长。丑子冈,她丈夫在革命中牺牲,坚强的她到延安后成为一名中共党员。面对这份信任,她深知责任重大,还是毅然挑起了重担。不久,兰家坪的六孔窑洞被改造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延安中央托儿所成立,丑子冈开启了她长达23年的守护之旅。
丑子冈与孩子们
丑子冈工作积极,对孩子充满爱心。她每日查看孩子们的情况,一旦发现孩子精神不好,就立刻让保育员带去医务室。她反复叮嘱不能打骂体罚孩子,孩子们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妈妈,一见到她就扑进她的怀抱。
在照顾孩子上,丑子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她认为孩子像白纸,未来的模样取决于早期的引导。所以,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更注重品德修养与情感关怀。她和孩子们约定,表现好的孩子晚上可以在她怀里睡觉,这成了孩子们最渴望的奖励,连她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
然而,托儿所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附近常有狼群出没,一到晚上,危险就悄然降临。丑子冈从乡亲那里得知狼怕金属声,便带着保育员和大一点的孩子,每晚敲打铜锣铁器赶狼,还编了《打狼歌》教给孩子们。
那时,延安正处于艰难时期,国民党的双重封锁让物资极度匮乏,但中央托儿所流传着一句话:“没有丑子冈要不来的东西”。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丑子冈经常独自背着沉重的包裹,徒步几十里山路,冒着野狼出没的危险筹措物资。她心疼保育员和孩子们,却从不心疼自己。
在丑子冈的带领下,保育员们都全心投入到保育工作中,渐渐学会了与孩子们相处,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还有特别的“男阿姨”赵凤钦,教孩子们扭秧歌、讲打仗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丑子冈和保育员们用爱与责任,在战火中为孩子们筑起了温暖的港湾。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档》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