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逼着洗内裤”的男孩保送清华了 : 父母的格局 , 是孩子的天花板
发布时间:2025-04-10 14:41 浏览量:16
家务、男孩、学习,罗列出这三个词汇,你会怎么组合呢?
当下这个社会,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被赋予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学习。
在家长和社会传统认知中,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务并不是必选项。
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说,“洗内裤”“刷锅洗碗”更是少之又少。
而几年前却有一位被妈妈“逼着洗内裤”做家务的男孩却独树一帜广被关注,他就是《少年说》中的付轩昂。
当时他在节目中“控诉”妈妈,总让他刷锅洗碗、擦地做饭等,所以他希望妈妈以后别让他干那么多家务活了。
结果妈妈在台下回应说“不可以,以后还要做更多。”
“因为家务和学习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但能锻炼动手能力,还会让人更有耐心和爱心。”
追溯付轩昂的家庭,妈妈身体不好,从结婚起爸爸就承担起所有家务。
不但如此,他的爸爸还相当负责孝顺,在岳母生病时悉心陪护。
所以在付轩昂爸爸妈妈看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从小做家务,不是折磨他,而是为以后的成长和家庭幸福打基础。
这个节目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论,有网友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都这么累了,就不要过多的给孩子添负担了。”
有很多网友则非常赞同他妈妈的做法,认为“这位妈妈格局大,站得高,培养出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事实确实如此,这种反向家务教育下的付轩昂,高中毕业就同时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录取,学校的保送名单里第一个就是他的名字。
真可谓是勤劳的爸,格局的妈,和勤劳听话的他。
父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劳动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实践和条理性,提升责任感,更有利于促进孩子学习能力。
家务劳动主打一个“亲自动手去做”,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找来两组学生,一组是在家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一组是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
专家让两组学生同时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桌面,结果发现家务组学生,在做整理的时候基本每人都有一种特定的逻辑在里面。
比如有的学生是按照书本的大小来摆放,有的是按照科目来整理摆放。总之无论是何种方式,他们整理的有条理、整洁。
而不做家务组的学生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有的人手脑是分开的,大脑支配这么做,而手却跟不上大脑的指导,最后是书本文具满天飞;
有的干脆大脑不思考,胡乱倒腾一气,很长时间都完不成整理任务。
实验从一个层面上说明:
经常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其思维条理性和专注力更强。
这种能力会延伸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各个层面中。
所以如果父母能认识到这点,从简单的家务下手去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比如疫情期间有一个小网红“胖胖小鱼”很火,在此之前妈妈说他不常做家务,学习也一般。
那段时间停课在家,妈妈就刻意培养他做家务的能力。妈妈先从指导他做饭开始,开启了家务之旅。
没多久小鱼就能安排明白一顿饭了,到洗菜、摘菜、配菜、炒菜,整个流程下来他条理分明、有条不紊。
无论时间长短,他都非常专注的投入其中,并能统筹利用时间,在炒菜或炖菜的间隙,顺便就把灶台擦拭干净了。
开学后小鱼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了,老师也说小鱼形成了自己一套学习方法。
而有的孩子,像上面实验中不做家务的孩子,他们连书本都收拾不明白,到了老师讲课环节他怎么跟得上呢?
一会找书本,一会找铅笔,这些都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听不进去老师讲的课。
生活中也容易缺乏条理性,做事情不能提前规划,无形中会吃很多亏。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没有感恩的心,更没有责任心,好像啥都是给我们干的,自私的很。”
现在物质条件变好了,孩子们不再缺衣少吃,为什么反而叛逆了呢?
想想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基本不用父母督促就会主动做家务,相比较现在一代的孩子;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更独立、勤劳,负责,所以现在才愿意去托举孩子。
亲身体会过家务劳动的辛苦和繁琐,让我们也更加体谅父母辈的不易,深化了内在的责任心,促使我们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这些也让很多父母认识到,要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独立、责任心。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研究发现:善于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以后就业率会高15%,婚姻生活也更加稳固。
曾经有一档让人心酸的育儿节目,某个家庭中妈妈和十岁的孩子出现亲子问题,于是请来心理师来帮助解决。
在家庭观察环节中,心理师发现,这个十岁的孩子竟然还不会收拾自己的房间,学习完了需要妈妈帮忙整理好书包。
心理师提醒妈妈,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
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孩子竟和妈妈讨价还价,如果自己整理就要奖励他吃一根雪糕,妈妈竟然也答应了。
这个孩子家务失能的背后,是因为模糊了责任,他分不清哪些是属于自己应该做的。他连自己的责任都分不清,何谈承担呢?
更不用提对父母的付出有感恩的心理了。长此以往他还会去关注别人的需求吗?
根本不会,不但如此,渐渐的他的独立性也会消退。等步入社会,也不会有团队协作意识,人际关系也会困难重重。
所以作为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务劳动能力,需要多么深的认知和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的格局 , 是孩子的天花板。
有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具备这种能力了,不需要刻意去干涉。
但是真正大格局的父母都知道,这项能力前面需要大气力来培养和引领的。
比如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像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擦桌子、收玩具。
孩子大点了,安排扫地、穿衣服、收拾书包,整理书本等,加入一些秩序性的家务活。
等孩子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孩子学做饭,独立完成一道简单的菜式。
总之从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敢于放手去让孩子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觉得孩子是在给自己添乱而不让他动手。
-The End -
作者-木木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