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的抑郁和孤独,比想象中可怕
发布时间:2025-04-11 20:29 浏览量:12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关心你的
成为母亲后,你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早起做饭、送娃、买菜、打扫卫生、接娃、送补习班、做饭、辅导作业……一
职业身份的告别,她失去的仅仅是头衔吗?
2019年韩国上映的《82年生的金智英》引起了广泛关注,影片描述了金智英作为家庭主妇遭遇的一些困境。在传统的眼光中,金智英家庭美满,拥有体贴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实际上,她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职场,留在家庭里为丈夫、孩子、老人忙碌,“好妈妈”、“好妻子”的身份时刻在束缚她。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患上了心理疾病,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好像被“附身”了一样。这也是很多中国全职妈妈的现状。她们因为孩子辞去工作,忙于操持家务,安抚啼哭的婴儿,生活变得平常而繁琐。自己的真实名字被抹去,变成某某妈妈,逐渐失去了当初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的自己。心理学家洪兰说,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但是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里,母亲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母亲任劳任怨,承担了家庭大部分的家务,但是得到的支持却极为匮乏;一方面她们对于自己的现状不甘心,但又无力改变。全职妈妈的生活并非岁月静好,而是“日日消耗”。姜女士也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她忙于家务,对于婚前生活不是没有遗憾,但是养育孩子的幸福感和对于家庭的价值感、归属感让她获得了另一种的成就,于是沉浸在新的体验中。当孩子慢慢长大,能够自己拿主意甚至出言反驳她的时候,姜女士逐渐有一种不再被需要的感觉。听到家人否认自己的价值时更是委屈又震惊,内心的无意义感不断滋生,姜女士愈加孤独和难受。她对孤独的恐慌来自对自己处境的绝望,想要改变,但又无从下手。满肚子的负性情绪积压在心里,她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一开始还可以一个人慢慢消化,长此以往,身心无法承受负面情绪的消耗,逐渐变得压抑、暴躁,最终表现出抑郁倾向。二
母亲的身份不应该成为桎梏
来到心理咨询,姜女士伤心地和咨询师倾诉,“我放弃事业,全心全意的为了孩子和家庭,辛苦十几年,在他们眼里却是什么都没做,只是在家休息。”咨询师耐心倾听,在不断安抚中和姜女士建立信任,通过连续提问了解她现在的心结所在。“孩子和婆婆的话,你觉得他们在表达什么?”
“他们在对我表达不满,不认可我的劳动。”“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感觉非常失败。”她的自动思维有“他们表达不满,一定是在否定我的全部,觉得自己很失败。”一步步探寻姜女士抑郁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发现她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没有能力的”,认为自己的所有努力都被否定,是个失败者。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她对所遭遇事件的信念、评价和解释。姜女士将孩子和婆婆的话解读为对自己的全部否定,认为自己很失败,因此产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可事实并非如此。通过询问,咨询师发现姜女士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都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家里每天也收拾得非常清爽干净;孩子的课后作业全靠她辅导,丈夫非常认可她的付出,会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理解。咨询师引导她消除负性思维,将原来的自动化思维替换为“即使我有几次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但是我总体还是做的很好的,我是有能力的”。鼓励她重新思考当事情再次发生时要如何处理。经过思考,姜女士逐渐意识到事情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糟糕,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转换一下思路,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当要求孩子洗碗被拒绝时,不再使用强制性语句,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空间,比如“你是想倒垃圾还是扫地呢?你自己决定吧”;或者将要做的家务列一个清单,告诉孩子哪些是他力所能及的,制定奖罚制度,慢慢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因为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容易和长辈产生分歧。当和家人发生冲突时,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意识到什么是自我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底线,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并且意识到你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姜女士说:“成为母亲后,我很幸福,但是我很不快乐,所有人都在跟我说要耐心、坚强,可是没有人关注我的感受。”在聊天中咨询师发现她不太关注自己的感受,总是将孩子和家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围绕着孩子转,甚至离开孩子会存在一定的分离焦虑。咨询师帮助姜女士回忆生孩子之前的生活,通过例外问句让她看到自己的变化和内在的真实需求。“生孩子前,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你总是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你离不开孩子还是孩子离不开你?”“假如你没有孩子,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帮助她明白母亲的身份只是她多个社会身份中的一个,在成为母亲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咨询师建议她放下对自己的严厉要求,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无惧别人贴的标签,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了解到姜女士比较喜欢爬山和旅游,咨询师鼓励她告诉丈夫自己的真实想法,一起去之前很想去但没去成的西藏旅游。闲暇之余尝试新的东西,比如露营、滑雪、插花等,不断充实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疗愈。建议她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好坏,都自然与之相处,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比如运动、购物等。在最后一次的心理辅导中,姜女士告诉咨询师,她目前的状态很好,情绪管理能力提高,整个人轻松了许多,和家人的关系也改善了不少,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三
做母亲更应该做自己
在大众眼中,分娩和养育孩子是神圣的,所以会以高标准严格规范母亲,不允许她们太多个人想法,担心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即使母亲们出现情绪问题时更多的是向内进行自我攻击。当她们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睡眠障碍、肠胃问题等问题时,家人朋友的关怀非常重要,同时母亲们需要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才能帮助自己走出困扰。合理宣泄情绪,拒绝自我伤害
当情绪发作时,寻找合适的宣泄方式,拒绝自伤行为,可以进行静坐、冥想、音乐治疗等,放空自己,感受并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明确底线,学会“间歇性堕落”
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评价,直接沟通,告诉他人自己的底线在哪,拒绝委屈妥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会放手,不必事事都抓在手里。关注内在需求,追求真实自我
每周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回归真正的自我。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不要担心孩子没人照顾。当然,关注自我也不意味着与母亲这个身份做隔离,因为成为母亲其实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许多母亲会纠结是否要回归职场,其实无论是回归职场,还是继续做全职妈妈,只要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选择就好。希望所有母亲的感受和需求都得到重视,能够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