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体验芬兰教育后, 孩子吵着要回国
发布时间:2024-10-17 07:32 浏览量:30
这次采访的是一个中国、芬兰混合家庭的妈妈。她的儿子Mark今年18岁,爸爸是芬兰人,孩子6岁时便随父母从北京搬到芬兰。生活了10多年后,儿子开始越来越厌倦芬兰的慢节奏,反而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与Mark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孩子这几年一直期待能回到中国,去尝试有压力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
*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我和Mark的爸爸20多年前在北京相识,当时我刚刚步入职场,他则是一家跨国公司驻华代表。Mark在7岁以前基本都在北京生活。因为我的家乡是大连,所以Mark小时候走到哪儿都说自己是大连人,他最喜欢的美食是大连的海鲜饺子。
那时Mark主要说中文,在姥姥家住久了,说话还带点儿大连的“海蛎子味儿”。
上幼儿园和小学后,Mark更多地说英文,和爸爸交流时才说点芬兰语。
十多年前,我和老公带着6岁的Mark从北京来到芬兰。当时身边人都羡慕我,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让孩子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然而,在亲身体验了芬兰教育之后,才越来越觉得“最好的教育”只是一个传说。
Mark现在读高中,他从小就经常和我抱怨学校的课程太简单,没有挑战,希望上大学后能回中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每次听他这么说,我就对生活的“围城”越发有感触,我们为孩子创造了一切,到头来却不是他们想要的,真是自己折腾自己。
一、从北京到赫尔辛基
2010年,Mark爸爸结束了驻华工作,我们全家便从北京搬到赫尔辛基。因为以前也经常往返于两所城市之间,所以我们正式搬到这里后,很快适应了这里寒冷的气候,以及长年不见阳光的日子,Mark也几乎没有受到文化冲击的影响。
刚到赫尔辛基不久,Mark爸爸拿着全家的身份证明到学校办了入学登记,整个过程还不到20分钟。因为芬兰教育的平等是世界出名的,全国的学校之间没什么差异,压根不存在什么优等教育资源,所以择校的唯一标准就是离家近。
虽然是半个芬兰人,Mark刚开始还是被安排先在语言班学语言,然后再参加正式课程。一般这个过程需要一整个学年,但Mark适应得很快,半学期就回到普通班上常规课程。
小学生活开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太轻松。
孩子每天背着几乎空荡荡的书包,书本和学习用具都不用带回家。学校每天3点放学,偶尔有点作业基本十分钟就搞定了。
即使在学校,他们也不会经常坐在教室里,而是在操场或附近的公园、博物馆等其它户外场所活动。
那时我还以照顾家人为主,后来每周去一两次附近的学校,教当地的中国孩子学中文。因为当地的孩子中文基础都不太好,所以Mark并没有在我的班里学习。
我们还是在家里保留说中文的习惯,希望他能保持原来的中文水平,但孩子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也会很快把原来的生活忘掉。后来,他还是慢慢不太习惯中文阅读和书写了。
二、芬兰教育的优势
我觉得芬兰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比如我们在赫尔辛基这样的城市,其实跟偏远村子里的学校没什么差别,这里没有重点校、没有特级教师、没有成绩排名,也没有“择优录取”的概念,各地学校之间也就不存在竞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自然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
他们不会用成绩把孩子们划成三六九等。他们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初中各科的平均成绩可以作为申请高中的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其它技能作为参考,直到高三结束,才会有一次全国统一毕业考试,成绩也只是大学入学的参考。
即使不读高中、选择职业技校的学生,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攻读技术类大学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来芬兰之前,我对这里的教育是非常向往的。都说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高素质的老师、学生压力小等等;我也听Mark爸爸介绍了很多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感觉他们的童年几乎就是在游戏和户外玩耍中度过的。
虽说芬兰的小学没有考试、没有打分、没有排名,但每个学期结束后,老师还是会给每个孩子发成绩单,只是成绩单上没有考题和分数,只有老师的评语,比如“很棒”“优秀”“很好”或“继续努力”等等,而这样的评语会让每个孩子得到认可和鼓励。
和我们国内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很多课本知识不同,这里的小学有一半的内容与书本无关。
Mark上小学时,即使是上课时段,他们也经常在户外度过,比如到公园、林子里或农场,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每天2、3点放学后,大部分孩子都留在学校操场上疯玩,男孩儿踢足球、打篮球、玩单双杠,女孩儿画画、做手工、玩沙子……
到了周末,每家都会安排家庭活动,滑雪、登山、采摘、徒步等。即使天气不好,也会在附近的活动中心玩桌游、搭乐高、玩拼图、做手工、玩攀爬。孩子们每天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快乐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
三、芬兰教育的不足
即使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芬兰学生在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中依然位居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芬兰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这种说法。
我也就此跟Mark爸爸交流过,他觉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从自己国家的角度来看应该都是合理的,“最好的教育”这种说法未必客观。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赞同Mark爸爸的观点。想想看,芬兰的人口密度差不多只是中国的1/10,人口这么少,自然从小就不会有竞争和压力,能轻松地享受童年时光。至于PISA排名,这只是针对15岁学生成绩做的统计,并不能衡量教育系统,也不能证明芬兰人的教育程度有多高,最多只能说明芬兰学生挂科的比例最低。
要知道,芬兰的学校和老师会特别关照学习明显吃力的孩子,他们要确保所有孩子不掉队,都达到中等水平。但 我却觉得他们把很多精力放在学习吃力的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优等生”的发展。
我在Mark小时候就会带他读些绘本、教他数数、做一些逻辑小游戏等。本来这在中国不算什么,但在芬兰,Mark简直就属于超常生。记得刚入学时,校长告诉我们3、4年级以后,课程会有些难度,比如要求孩子的数数能力,一般要数到1000,当时还不到8岁的Mark说,“我现在就能数到1000了。”
所以,Mark在小学时经常抱怨上课无聊,因为他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刚入学时就能自己阅读和写字了,而其他很多孩子还需要学字母。这里没有“因材施教”的概念,有天赋的学生无法得到满足,会逐渐丧失学习热情,慢慢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缺陷。
Mark现在读高中,基本不用做作业,考试前稍微复习一下,各科就能轻松拿到10分和9分(10分满分)。他们现在可以上感兴趣的选修课,但因为从小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我觉得选修课也是马马虎虎。其实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但这几年好像没有什么改善。
四、Mark梦回中国
Mark马上快要上大学了,他经常说要离开芬兰,到其他国家去感受一下,特别是想回去感受飞速发展的中国。
Mark现在很关注中国,他知道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无论北上广还是在其它二线城市,机会遍地都是。他从网上经常看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越来越多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北京冬奥会的盛况……这一切都令他着迷。相比之下,他觉得在芬兰的生活太平平淡淡,好像一眼就能看到自己老年的样子。所以他渴望上大学或大学毕业后去中国尝试另一种生活状态。
有时我会跟Mark介绍我以前在国内的情况,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想要竞争,身边的同学、朋友、亲戚都拼命赚钱,自己也只能继续努力;虽然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但好像大家总觉得很疲惫,无暇享受生活。
这种压力是他现在无法想象的,因为生活在芬兰,我们都习惯了慢生活的节奏,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那么多压力和焦虑。
如果将来Mark真的去中国读书或工作,我可能真觉得这些年都是在替孩子瞎折腾。多少人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而辞职卖房,带着全家移民,但孩子长大后可能还会羡慕国内的发展环境。
到时候,我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没让Mark继续学好中文。他现在只能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大多数时候基本都是芬兰语或英语思维。小时候他还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后来就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芬兰人。
但我问儿子,他倒是觉得自己很幸运,觉得自己有一个中国妈妈,自己可以作为半个中国人去挑战竞争激烈的生活。他说,即使在中国生活得平平庸庸,消失在人群中,大不了随时回芬兰,到时可能更容易脱颖而出。
生活真就像一座“围城”啊。
本文授权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