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妈妈“皮包骨头”,不幸去世,医生重要提醒:千万注意
发布时间:2024-10-27 18:13 浏览量:28
本文转自【新黄河】;
最近,网络上短视频中的一幕让不少人唏嘘遗憾:一个小男孩声声唿唤着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的妈妈,希望妈妈能赶快好起来。但这位年轻的母亲却最终因胆囊癌撒手人寰。
新黄河记者采访医生了解到,虽然临床中胆囊癌并不常见,但这种癌症恶性程度非常高,可称为“癌症之王”。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主要诱因。
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生存率低
短视频中年轻的妈妈今年只有30岁,去年8月被确诊为胆囊癌,短短一年,她从年轻貌美的样子逐渐变成了“皮包骨头”。虽然家人尽心为她治病,却最终没能挽留住她的生命,于10月17日凌晨去世。这让人见识到了“胆囊癌”这一疾病的残酷无情。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晓明介绍,胆囊癌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一种癌症,大家都知道胰腺癌恶性程度很高,被称为“癌症之王”,殊不知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和胰腺癌不相上下,它的5年生存率只有不到5%。这是由于胆囊癌是分化低的腺癌,且胆囊胰腺的部位容易出现转移。由于胆囊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预后较差。
李晓明说,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但相比于肺癌、胃癌,它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发病人群大多是中老年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胆囊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比如油腻高糖饮食,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增多,代谢不好,从而出现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不及时处理从而发展成胆囊癌。
胆结石、胆囊息肉是胆囊癌主要诱因
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钙化以及家族史等是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胆结石一般无明显症状,往往造成患者疏忽治疗。李晓明说,胆结石对胆囊黏膜的反复物理刺激可导致胆囊内持续的低级别炎症,容易诱发胆囊壁钙化,甚至形成瓷化胆囊。约25%的瓷化胆囊与胆囊癌发生高度相关。胆囊结石同时还可产生次胆汁酸等致癌物质,诱导胆囊癌变。结石的反复刺激还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不良,胆汁瘀滞,进一步加重胆囊炎症和促进结石形成,形成恶性循环。同时造成胆结石的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并存,也是导致胆囊癌发生的重要机制。常见致病菌有沙门菌和幽门螺杆菌,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导致的持续炎症诱导胆汁酸和代谢物降解有关。
胆结石和胆息肉长成这样要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患有胆结石、胆囊息肉等疾病,有必要时一定要及时处理,避免发展成胆囊癌。”李晓明说,胆囊癌由于没症状发病隐匿,临床中甚至有很多意外胆囊癌,如果想做到胆囊癌早发现早治疗,就是要定期做B超体检。如果B超发现胆囊内没结石、息肉、炎症,可一年检查一回。如果发现胆囊有6—9毫米息肉,则要密切复查,在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看它是否增长,超过1厘米则需手术,如果5年没有增长即可恢复1年一次的复查。对于胆结石,如果胆结石出现症状一定要尽早治疗。若无症状,但胆结石复查发现不断增大,超过2—3厘米或胆囊壁不断增厚,超过3毫米就需要做手术。此外,也可以做一下胆囊功能评估,若已出现胆囊功能的衰退,建议尽早手术。
胆结石容易诱发胆囊癌,如何预防呢?李晓明表示,年轻人饮食不规律、喜喝奶茶、好吃油脂高的食物,以及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胆囊结石发病的原因。一定要三餐规律,多喝水,多运动,避免肥胖和糖尿病。如果是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