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同学大学毕业6年闭门不出,妈妈整日以泪洗面
发布时间:2024-11-07 10:02 浏览量:6
故事来源:农村事
舟车劳顿,刚到老妈家门口,就被发小接二连三的电话轰炸,让我立刻马上去她家。
我一脸的不情愿,但老妈还是接过我手里的东西,安慰我说:快去吧,好不容易见面,找你兴许有事呢!
我只好快步向她家走去,可刚走没多久,就听到后面有人叫我的名字,我扭头一看,是爸爸骑着电动车笑眯眯的对我说:闺女,爸送你去。
来到发小家,发小早已在大门口左顾右盼的等着我,看到我她神色紧张的说:小丽,我们快去园园家吧。
我惊诧与发小的神色,追问说:去她家,干嘛这么着急?十几年没有去她家了,我们这样突然去好吗?
发小却坚定的说:是她妈让我去的,但是我们从小去她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我心里直打鼓,幸亏你来了。
就这样我们忐忑的按照阿姨给的新地址来到园园家,她妈赶忙邀请我们进来,神有难色的说:园园自从毕业后,就待在家闭门不出,都6年了,我实在没招了,才想着让你们过来试着和她沟通一下。
听了园园妈的话,我和发小惊的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磕磕绊绊的说:阿姨,那我们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
阿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你们也知道,阿姨就这么一个闺女,从小就对她寄有很好的期望,我怕人们说三道四,就和谁都没说。
私底下,我和她爸好说歹说不知劝了多少都无济于事,这段时间我心慌的很,生怕她出点意外,那我们老俩口可怎么办呢?
说着说着阿姨就抽泣了起来,发小则拍拍阿姨的肩膀安慰她……
阿姨把我们带到西屋,在阿姨的诉说中,我们才得知:园园从大学毕业后,阿姨已经给她找好了单位,可园园愣是一天都没去,而是蜗在家,每天看电影。
吃饭的时候也不出来,阿姨就把饭菜放在门口的桌子上,给没等阿姨开口说话,园园就吼她出去。
因为园园的情况,阿姨已无心工作,只能辞职在家想办法开导女儿。
这6年间,老俩口想尽了办法,可园园就是不开口和她们说话,只是烦躁的让她们出去。
因为园园的事,迷信的阿姨,不惜卖掉了之前的房子,贷款又买了一处房产,把园园安排到阳光充足的房间,可是园园却丝毫没有改变。
听阿姨说了园园的情况后,我们都惊讶不已,这还是曾经乖巧懂事学习好的园园吗?
记得小时候园园特别懂事,我们玩的时候,她很少参与,总是鄙视的说我们玩的太小儿科,她才不玩呢。
有次放学去她家找她玩,去了她爸正在监督她写生字,还说写不会了就要用擀面杖打她。
那天我们等她把生字写会才一起出来摘杏吃,从那以后,我们再没去过她家。
上初中的时候发小和她一个班级,园园学习都是名列前茅,就是人显得很孤僻,三年的同班同学,愣是没说几句话。
高中后,园园去了市重点高中,自此我们再没了联系,只知道她考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我一直以为园园生来就是学习的料,我们追赶不及,她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像宇宙里不同的小行星,永无交接之日。
可不想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再次相见了。
阿姨把我们带到客厅,来到园园的房间门口,阿姨敲了敲门,说:园园,你的同学来看你了。
可屋里传来一阵砸东西声,和一阵吼声:出去,我谁也不想见。随即听到一个硬物直接重重的砸在门上。
我和发小忙后退一步,对阿姨说:阿姨,我感觉这样不好,园园那么要强一个人,抵触我们是肯定的,正常人都会这样的,这样吧,你把园园的微信给我们,我们微信上开导她。
阿姨听了发小的话,失落的脸色立马又有了光,随即报出了女儿的微信,我们记下后就回家了。
一晚上我辗转难眠,我怎么也想不到园园会变成那么粗暴的一个人,人真是捉摸不透的情感动物。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试着加了园园的微信,没想到一下就通过了,我小心翼翼的和她说了一堆无关紧要的事,良久园园回过来一句:你要是受我妈嘱托来说服我,那我们大可不必聊天。
我赶紧回复:有什么事,你可以说出来一起解决,你这样不但解决不了任何事,还让自己很痛苦,何必呢?
难道你想一辈子关在屋子里不出来吗?生命多可贵,好活赖活都是一辈子,何不过的精彩一点呢?
园园马上回复过来一句话:你又不是我,我的苦楚谁都体会不到。
和园园聊了很久,我才明白她这样刻意封闭自己,是对她爸妈的一种反抗,从小到大她啥都要按照爸妈的想法来,她喜欢当个老师,可她爸妈非要让她学会计,单位都给她安排好了。
二十多年来,她再也忍受不了被爸妈左右的人生,她既然改变不了,那她就自甘堕落。
我真的无法想象园园如此乖巧的背后是这么的煎熬。
和发小说了之后,发小找到阿姨,让阿姨多关心关心园园的心里感受,既然沟通不了,那就让阿姨每天以写信的形式关心女儿。
我们相信时间久了,园园一定会打开心结,重新接受自己的父母,我相信阿姨以后也不定不会过多干涉女儿的生活。
总结:
园园的案例不得不给家长们敲一个警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培养孩子养成学习习惯、优良品质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过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轻则叛逆粗暴,重则像园园这样自甘堕落。
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那样看似是对她好,殊不知带给孩子的是无尽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痛,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有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掉。
中国讲究一个“度”字:凡事当有度,不及难成,过之易折,亦当如看花,半开最美,全盛近凋。
父母对子女也是一样。一旦过了这个度,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深深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