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是不爱女儿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4-08-11 15:35 浏览量:23
这就是我想看的书,我想看的描写母女关系真实纠结状况的书。
不写陈词滥调的刻骨之爱,不写腻得发甜的温馨时刻,而是真实剖析那些自私冷漠、互相伤害的时刻。
母女关系本就是是最相爱相杀的关系。
看一位陪伴者伙伴呈交案例时,说到对来访者,一位母亲的愤怒,因为母亲对抑郁症女儿的冷漠和嫌弃,甚至有抛弃的想法,激起了她的极大愤怒和恐惧,她一直试图纠正、改变这位母亲,想激发出她心中对女儿的爱。
讨论环节,我想了半天,什么也没有说。
如果可以真实表达,我会说:为什么要激发母亲对女儿的爱?母亲天然就有爱女儿的本能,这位母亲没提,不代表她不爱,相反,她很爱,爱得自然又平常,因而觉得不值得一提。
让她感到冲突痛苦的是那些不爱的想法和痛恨的情绪,她不接受自己有时候不爱女儿。而且,她也认为这是个问题,所以,才来求助呀。
可是,母亲不爱女儿甚至恨女儿就是不正常的吗?就是问题吗?当她觉得这是问题时,心理咨询师能合理化这份情感吗?
其实,阴阳相克相生,心理工作者应该有最朴素的辩证观:有太阳一定有阴影,能有爱的时刻,一定就有不爱的时候,即使是亲子之间,这才是正常的解题思路。
这位陪伴者对这位母亲的愤怒背后,是她自己深深的恐惧,她一定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体验过这种冷漠、嫌弃,甚至是强烈到想杀死(抛弃)对方的憎恨,这些都让她无法面对。
我知道许多人会觉得是我纯粹恶意揣测别人,好吧,我不猜了。我只能说,这些不爱,甚至憎恨时刻,我都体会过,也为此痛苦过,所以我能理解。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母亲这个角色,有许多理想化的信念投射,固化成一层道德光环或者枷锁,笼罩在母亲身上,压抑着她人性部分的展露。
我们用整合的概念看一个人时,容易接受他的阴暗面,但面对母亲,我们很苛刻很刻板,甚至很残忍。
当一个年轻母亲因抑郁自杀,评论区居然更多是指责:她怎么能忍心抛下她年幼的孩子,就这么狠心走了?太自私太不负责任!
没有人仔细去想:分娩之后,乳汁、恶露不受控制地分沁,让她要面对身体的失控,昼夜失常的作息,和激素的剧烈回跌,让她的情绪如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当她想诉苦想多休息一会儿,周围的声音却都是:当妈的不都这样嘛,再别矫情了…
她承受过怎样巨大的痛苦,才让她想放弃生命,还有令她沉重无比的母亲责任呀!
可悲的是,母性与人性发生矛盾的痛苦,很难被看见并理解。最终,它会悄悄被孩子,尤其是女儿吸收,转化成轮回的命运,一代代向下传递。
当一个权威的他人(比如牧师、心理治疗师)更多地强调母爱应无私时,会加重这个母亲的罪恶感。
所以我认为做心理工作者,一定要对人性的幽暗曲折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
允许来访者母亲有时(甚至从来)就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恨自己的孩子,让她的情绪先被看到并理解,才有可能让她思考人性与母职的平衡。
这里就有个前提,你对自己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不爱,或者恨,有多少了解,又有几分接纳?
如果根本不敢触碰这个议题,那么可以试着从一本小说隐蔽地开始,比如埃莱娜.费兰特这本《暗处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