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的妈妈如何把女儿送进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
发布时间:2024-09-18 11:42 浏览量:19
很多家长来问我,你是怎么做的规划?我并不是一个所谓以终为始的家长,我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若是一早将名校期待压在什么还不懂的孩子身上,这对她并不公平。
这样的思想从我年轻的时候就有了,我并不是一个会为了孩子无条件牺牲自己的妈妈,我多年前去了加拿大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
当时,因为个人规划,我去了加拿大,刚开始两年,我一人在温哥华,读了当地翻译的文凭,做过翻译,后来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女儿在国内读书,我的设想是,等她到国内五年级学好中文后,再来国外学英语。
英语零基础,她一开始上的加拿大公校,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国内教育是从难到易:从孩子小时候就密集式输入知识性内容,课业多、难度高、作业做很晚,很多孩子的能量就被榨干了。等到大学弦松了下来,很多人孩子会陷入了迷茫。
加拿大则相反:小学到初中躺平,8点上课、3点放学,公校没啥作业,私校到五六年级才有作业。一到高中,课程难度急速往上走,每一个年级就是一个大跳跃。到大学又往上跳几级,本科是最艰难的时候。
我知道摆在我面前的最为关键的事,就是利用好课外时间,陪着孩子她迈过英语的难关,建立她的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她要慢慢掌握自己的方向盘。
02
一天10个单词
却很少有人能坚持
于是,我综合参考了孩子的书本和市面上的单词表格,给女儿做了一张英文3000常用词汇表。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每天放学后,她首要任务是背10个单词,一开始就是最简单的you and me,周日检查前六天背诵的60个单词,从不间断。就连过春节的时候,这件「小事」也得坚持。
前两周,女儿觉得很轻松。
但等到第八周累积到500个单词,她的正确率开始下降,也开始想放弃了。这个时候,我这个妈妈要做的就是陪着她,遇到难题怎么解决,比如怎么有方法地把不熟的找出来重点复习。
在这样一次次的进步中,这一年里,她背完了3000个单词。
在我女儿背单词的时候,我也会一直在旁边学习,读书,跳出我的舒适区,让她看到妈妈也在努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更有价值。
女儿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有一次跑步比赛,放学后所有学生绕着操场跑,20分钟内跑多少圈就能得到多少冰棒。女儿第一天累得够呛,不怕,我们一起跑。
健康第一、学业第二、其他靠后,一直是我们全家的理念。
渐渐地,三周后,她就跑到前几名,特别有成就感,直到现在,跑步还是全家热爱的运动,我们对田径比赛也开始如数家珍。
此外,健康除了充足的体力,还要有独立生活能力。虽然女儿高中阶段IB学业很忙,但是从小她该做的家务必须要做的,包括有时会独自一人在温哥华生活,自己买菜、做饭、打扫花园,一切操持地很有条理。
当我们发自内心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而不是一个「成绩工具」时,才是教育长期主义的内核。
03
进入斯坦福后
人生也没有一帆风顺
在诸多童话故事里,进入名校,自此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事实却是,挑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少。
开学过海关的时候,边检人员问她:你去美国哪个大学读书?当说出那个名字,她说感觉好不真实,真的要去那个牛人辈出的斯坦福了吗?
在这之前,她经历了一次被藤校全拒的惨痛经历。
在斯坦福发榜前一天是藤校Ivy Day,她每打开一次邮箱,跳入眼帘的都是同样一封冷冰冰的拒信。我和爸爸已经默认了藤校梦碎的事实,斯坦福的录取难度更大,开始讨论接下来要怎么办。
没想到,却在第二天「审判日」收到了斯坦福的「恭喜」,仿佛她一路干涸的沙漠走到了绿洲,最后开出了个大奖。
所以,这也是我觉得「斯坦福妈妈」这个称呼玄之又玄的原因,也跟这个有关——
在很多人的眼中,跟清华北大录取一样,只要你能拿到斯坦福录取,就能拿到同级别大学录取,可以分享诸多养娃的成功经验。
但事实上,斯坦福是唯一也是最后的录取,TOP20录取是玄学、没有标准答案,又何来标准规划一说?
而在这样的心态下,她陷入了「冒牌综合症」,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后来大一开始找实习,她学业和求职两头兼顾,忙得不可开交,有几次视频通话的时候,话里都带着哭腔。
她很纠结,如果把时间都投入在找offer上,就没有时间写论文,学校GPA就不能保证,怎么办呢?她发现,「很多提前拿到很好offer的人,每天只睡4-5个小时。」
但这并不符合我们从小教她的理念。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她想通了:我们不必和大一就拿到offer的同学比,在健康和工作之间,她最终选择了前者,而且大一没有offer,可以大二再拿,每个阶段都有优先级。
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们种子她心中的种子发了芽,真的不用担心了。
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相比我教给她的,她给我的影响也很大,这是一段开心的冒险。
她每每从书里看到好玩的,都会和我分享,我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分享给她。到了初高中,我们一起分析和讨论故事的情节和漏洞、比较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
她爱上动漫后,我也试着去接纳这一体裁,发现我之前的误解有多深,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这些点点滴滴都组成了现在的她。
就以功利的角度来说,进入斯坦福后,她找招生官拿到了当年的履历打分表,想看看为什么是自己能被录取。
她发现,最重要的因素竟然是补充文书。「我写得从来没有如此畅快过,感觉就是对了」。一开始想走常规文书路线,最后用了奇幻风格的一版,也是自己最得心应手也是最舒服的一版。
她在斯坦福读的专业是英语文学和写作,回想刚来到加拿大时的英语零基础,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对我来说,升学不是孩子的终极目标,在升学前,她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哪怕进入斯坦福,人生也从不会一帆风顺,父母教会孩子的是如何用独立的个体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而要做到这一点,也从没有捷径,绝非只有经济付出,为孩子找到最好的机构、最好的资源就可以解决。
我每天都要问自己的,就是很朴素,看似很容易,却总是被外部压力带偏的那几字——
鼓励、陪伴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