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开放,这15题里面,表达效果+开放性题型较多,可以拿来练手

发布时间:2024-11-04 16:24  浏览量:23

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2010篇

心里的栀子花

①小时候家门前种过一棵栀子花树,妈妈把一只花枝插进土里。第二年端午前后就开花了,花树上密密丛丛中满了大朵大朵的白花,香气浓郁,数米之外就能闻见沁人心脾的馨香。

②这也是父亲最爱的花。给花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是父亲常做的事情。每年花开时节,不善用言语表达情感的父亲还会在傍晚采下几枝花苞,插在清水里放在我的房间,那时候,静幽幽的夜晚,梦都是清甜的。

③气温高的夏夜,栀子花树常常会一夜就开出上百朵。清晨是摘花的最好的时候,我总会起得很早,赶着摘下这还带着晨露的白色精灵。

可是,有段时间,我摘到的花总是很少,即使前一天晚上,我已经观察到有很多即将盛开的花苞。

我忿忿不平地和父亲抱怨,这些偷摘花的人难道都不睡觉半夜来的吗?父亲笑了笑说,一定是咱们家的栀子花太香太好看啦。

转身拿了一个盆,去院里花树上把能摘的花都摘了下来,然后带着我挨家给左邻右舍送去。

我满心的不高兴:他们偷了我们的花,我们还要送花给他们,凭什么啊!父亲说,这叫赠人栀子手有余香。

收到花的那些邻居们,有的很开心,有的表情很复杂,但是之后,我家院子里的栀子花就再也没有离奇地少过了。父亲说,花开了,本来就是让大家一起看一起闻的嘛。

④有一年的端午节,父亲很晚才回来,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怎么那么晚,父亲抱起我,给我讲了他下班后的事。

父亲下班后,本来也想赶快回家过节的,路过公交站的时候遇见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向他打听火车站怎么走,父亲看到他独自一人觉得不放心,就仔细问了情况。

原来那个孩子是和家里人吵架了,逃了出来,准备坐火车离家出走。

父亲看到孩子饿了半天,先是带他到商店买了些吃的,又给他讲了家里人的担心,最后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问清楚他家地址,骑车把那孩子送回家。

父亲说,把孩子送到家门口就没进去,我怕他再跑出来。又在门口多站了会儿。

妈妈埋怨道:“你呀,又多管闲事,大过节的自己没吃上饭,家里人也没吃好。”父亲说:“我看那孩子也就比咱们女儿大不了几岁,这样走丢了,家里人得多着急。”

爸爸是个好脾气的人,说话声音也是柔柔的。那天他说的话,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总和那天晚上他身后开得正旺的栀子花的香气一起氤氲在我的记忆里,挥散不去。

⑤后来父亲生病了,栀子花也病了,花树上长满了虫子,喷了药水也无济于事。就在那几年里,栀子花也仍然到了花期就盛开,虽然花树早已千疮百孔,一如父亲,即使身患重病,也依然支撑着我们的家庭。父亲得的是癌症。

癌痛的折磨非常可怕,可父亲一直坚持工作几乎到最后,也从没有在我面前喊过疼。让我一直误以为他的病没有什么要紧,依然没心没肺地过着我自己的生活

十五岁那年的暑假,爸爸应该是自知时日无多,一件一件地安排家里的事,也日日和我谈心,嘱咐一些事情。那时候我虽然听着,但总觉得父亲是因为生病变得悲观了,他说的话我并没有一句句都记在心里,甚至在他要和我说话时,我还常常不耐烦。

后来我很努力地想回忆他和我说的话,想起来的远不及十分之一。每每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真的有切肤之痛。

⑥安葬父亲时,母亲剪了一枝栀子花枝插在父亲的坟前,希望熟悉的香味能陪着父亲。家门口的栀子花树后来也一直病恹恹的,终于没有挺过后来的寒冬。就这样,那株陪伴我整个少年时代,带给我无数美好记忆的栀子花,也离开了。

⑦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可是每每梦醒,栀子花好像又一直陪伴着我,那熟悉的味道,如一串记忆密码,根植在我的生命里,也许,栀子花也早已经种在了我的心里吧,它一直默默地在我的心底绽放香气。

⑧南方多栀子,夏来开数枝。

1.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品悟第一段,蓝色字“挤”字的表达效果

花树上密密丛丛中满了大朵大朵的白花,香气浓郁。

【炼字:词意+手法(修辞)+对象特点(效果用词)+情感】

4.本文以栀子花为线索,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三件事,读第2段,请概括第1事件。

5.读完第3段,请概括第2件事

6.读完第4段,请概括第3件事

7. 品悟“总”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那天他说的话,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和那天晚上他身后开得正旺的栀子花的香气一起氤氲在我的记忆里,挥散不去。

8.思维开放:

文章所述三件事:父亲采摘栀子花放“我”房间;父亲把栀子花送给左邻右舍;父亲将离家出走的男孩送回家。你认为这三件事可以随意调序吗?

9.你从第5段段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10.从第5段画线句你体会出“我”怎样的感情

11.思考探究:病恹恹的栀子花终究离开了,作者是单单写栀子花吗?

12. 品读第7段划线句,请你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也许,栀子花也早已经种在了我的心里吧,它一直默默地在我的心底绽放香气。

13.思考探究:第⑦段似乎就可以作为结尾了,但作者又写了第⑧段,你觉得这个结尾是否可以去掉?

14.探究Pro: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链接材料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15.探究pro: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文中父亲形象,我们还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

1.1.概括文章内容 ,作者情感出发点 2.栀子花是全文的线索 3.一语双关,新颖,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4.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

2.开头:开篇写栀子花及馨香,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回忆,栀子花在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描写栀子花及其馨香是为了写具有栀子花香般美好品德的父亲

3.“挤”是(许多人或物)紧紧靠在一起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栀子花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地写出了栀子花开得茂密、繁盛、热烈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

4.概括:每年父亲都会采栀子花放在“我”房间,“我”的梦都是清甜的。

5.概括:父亲采摘栀子花送给左邻右舍。

6.概括:父亲将出走男孩送回家的故事如栀子花的香气一样氤氲在我的记忆里,挥散不去。

7.“总”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的意思,写出了父亲的话像栀子花的香气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令“我”时常想起。

8.我认为不可以。这三件事是按照“父亲由对待家人到对待他人”来安排的,更符合逻辑,而且由略到详,越来越凸显父亲善良的品性。所以不能随意调序。

【提醒:写作素材有了,还得注意顺序的安排】

9.父亲病重,从没喊过疼,而且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嘱咐家里的事。可见父亲是一位坚强,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他为家竭尽全力、无私付出。

10.从划线句可以品读出“我”为当时没有真正理解父亲,或者为父亲多做一点什么而非常的愧疚,遗憾悔恨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11.不是。此处既是写病恹恹的栀子花凋落,也是写父亲的离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离世的惋惜与悲伤。

12.因为父亲的善良与爱就像栀子花的馨香已深深根植在作者的生命里,对作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闻到栀子花香,马上就打开回忆父亲的大门。

13.不可以。看似多余的一句,实则蕴含深意。一是栀子花开而父亲已不在,流露着淡淡的悲伤,意味深长;二是栀子花象征着父亲的善良与对我的爱,一直伴随着我,对我影响很大,含蓄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4.示例:我们年轻时,常常理解不了父亲对我们的爱,就如作者,当父亲身患绝症时关心她,她却不愿意听;《背影》中朱自清嫌弃父亲的唠叨。可是当我们长大了理解了,却常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都告诉我们,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为父母和其他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

15.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帮助他人往往忽略,常常忘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习文中的父亲和栀子花,将自己的“清香”赠予他人,这样自己也能从中收获快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