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带来一个怎样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4-11-12 14:33  浏览量:24

这是一张看似寻常的母子合影,然而若仔细端详,便会有惊人的发现。画面右边的妈妈,尽管神情透着疲惫,却难掩对生活的希望之光;而左边的儿子,虽满脸充盈着青春的胶原蛋白,但其眉眼之间,却萦绕着一缕忧郁之色。令人痛心的是,就在拍完这张照片后不久,这位名叫梅根的妈妈,竟收到了儿子在浴室开枪自杀的噩耗。

随后,梅根整理出了一份长达93页的诉讼书,并向佛罗里达州法院提起指控,控诉对象是她儿子手机里的一个AI聊天APP。梅根在诉讼书中写道:“这个聊天机器人自称是全优里的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它如鬼魅般纠缠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和这个所谓的丹妮莉丝在网络上有诸多不当行为,比如热情似火的接吻,甚至还涉及到性虐待。这个AI还疯狂地表示,想要和我儿子在一起,哪怕是付出一切代价。”更让人揪心的是,梅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发现了这样一句话:“这个现实是虚假的,丹尼莉丝的现实才是真实的,那才是我的归宿。

2021年,《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让ChatGPT模仿自己为新书作序。那未经修改的全文,着实令人瞠目,想必大家若是感兴趣,可以暂停阅读细细品味。赫拉利看过之后,内心几近崩溃。一方面,AI不过是将他过去的思想杂乱地拼凑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天下95%的文章又何尝不是相互借鉴呢?普通人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关键是AI一天能创作1万篇,人类又怎能与之相比?

于是,悲愤交加的赫拉利在今年推出了一本新书《智人之上》。他在书中提到:“信息连接着个体,过去人类通过符号系统构建了庞大的社会网络,塑造了现代国家。但如今,AI打造的硅基网络将全面冲击碳基系统的传统秩序。图片和文字都能够被凭空创造出来,而且其传播也不再需要口口相传,一切都仿佛朝着崩坏的方向发展。”

不妨举个例子,2023年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1.5%,当它进一步拥有AI技术后,便能够轻而易举地操控一些弱小国家的新闻系统。曾经缅甸和巴西就因此出现了政治动荡,这就是所谓的“数据殖民主义”。在刚刚过去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令人震惊的是,科学类三大奖项——生医、物理、化学奖的得主都和AI有着紧密的关联。然而,我却意外地发现,经济学奖得主达龙曾发表过一篇论文,标题是《AI的危害》。

他指出,当下AI的发展路径存在严重问题

· 科技公司会利用手中的消费者数据,让AI进行更智能的价格歧视,从而从消费者口袋里“偷钱”。

· AI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一种营销手段,芯片厂会不遗余力地吹嘘自家硬件上搭载的那些毫无实际用途的AI功能,其目的无非是假装紧跟潮流,或者诱导消费者为产品溢价买单。

· 华尔街对AI的过度炒作,引发了过度的自动化,这不仅降低了工厂和公司的效率,甚至让打工人因焦虑和失业而丧失话语权,只能对机器俯首帖耳。

如今,越来越多的工厂都在宣扬自动化,工人从工厂失业后,外卖员和滴滴司机行业被迫成为吸纳就业的巨大“蓄水池”,而且已经人满为患。特斯拉在刚召开的发布会上展示的汽车,三辆车凑在一起竟找不到一个方向盘,连司机都不再需要了。最为滑稽的是,特斯拉描绘的是几年后的蓝图,结果发布会之后股价暴跌8个点。

当下,关于AI的话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如今的AI不过是徒有其表,而有人则坚信AI前途无量,还只是刚刚起步。在我看来,争议的背后是大众对于AI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焦虑与不安。因为目前没有人清楚AI究竟会走向何方,又会对世界带来何种改变。

为何AI不会导致世界没有工作呢?人类与蚂蚁不同,蚂蚁组成的蚁群超个体,每个成员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而人类个体却各有各的思想。因此,由人类个体组成的城市并不能像蚁群那样实现自我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而是受到资本逻辑的驱动,充满了无尽的贪婪。人类城市和国家需要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来维持生机,从而延缓崩溃时刻的到来。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AI就是当下最大的技术奇点呢?或许我们别无选择。在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发明了机器、太阳能板工厂等;第二阶段,我们将它们广泛地应用;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努力让它们变得更加智能。从这个角度来看,AI和过去的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并无本质区别(前提是它能达到前两者的高度)。

我们再来深入分析技术奇点的本质,它是否真的能提高社会效率呢?19世纪末,汽车刚被发明出来时,奔驰工厂每年仅能手工制造200辆汽车,一名工人组装一辆车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这种汽车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购买。而如今,在中国,汽车年产量高达3100万辆,一名工人只需按下按钮,每月就能生产数百辆汽车。这使得汽车走进了普通家庭,赋予了我们权利和尊严,让穷人之间也能相互帮扶,共同拥有购买汽车的能力。纵观历史,社会效率的提高,才让普通人拥有了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完全不应该害怕AI有用,反而应该担忧它无用

再来看当某一项技术创新引发传统行业快速洗牌时,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恐惧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例如,过去20年里,美国在生物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占据垄断和主导地位,这使得他们的GDP整整翻了一倍,达到134%。中国也是如此,大力发展20年,GDP增长了8倍。作为反例,欧洲一直通过立法规避风险投资,导致技术创新受到抑制,在互联网、计算机、芯片等领域逐渐掉队,其GDP仅增长了50%。

印度也是如此,过去20年坚持贸易保护主义,配合各种法规强行保障就业。虽然这看似对印度老百姓有利,GDP最终增长了4倍,但实际上其经济地位却被中国远远超越。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中美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就没有失业人口,没有穷人吗?其实,哪里都有穷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如果让你穿越回20年前重新选择出生地点,你是愿意选择中美,还是欧洲和印度呢?答案不言而喻。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自己所在的行业被AI淘汰了,该怎么办?难道就只能自认倒霉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久,现在我认为,如果不创新,那就是死路一条。没有创新,社会在本质上就是年轻人和老年人争夺有限资源。问题是,除非对方是你的亲人,否则凭什么要把资源分给你呢?新技术往往会给人们带来焦虑,这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自己未曾见过的事物,也不知道未来会出现哪些新的产业。蒸汽机的发明是如此,互联网革命之后也是如此,AI革命自然也不会例外。因为看不见未来,我们才会感到恐慌。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未来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

风筝是春秋时代发明的,想象一下,如果你对一个风筝工匠说,未来会有一种铁皮飞机出现,你的子孙会有数百人共同参与制造,而且一架飞机的价值比整个宋国的GDP还要高,他会相信吗?其次,当前的失业率问题,滴滴司机和外卖员行业的饱和,其实并非AI所致,而是过去互联网时代退潮的结果。如果要深究,我们应该问的是,这一轮我们所创造的技术奇点是否不够多?基于AI的创新是否不够彻底?

究竟什么样的AI发展路线才是友善且普惠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曾困惑不已。AI给我们的印象大多是聊天机器人,其最大的作用似乎就是查询资料。一些硬件宣称其芯片组内有NPU,可以加速AI计算,比如能把照片上不想要的一条狗抹掉,除此之外,好像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用途了。AI当前可以说是耗费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却没有明显提升社会效率,这就是我困惑的根源。

194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出了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当时它主要用于计算炮弹弹道。1951年,第一台商业电脑问世,它可以为人录入票据、打字写文章,但这些所谓的电脑,实际上不过是高级一些的计算器和笔记本,与其他自动化机器并无本质区别。而引爆电脑发生质变的奇点时刻,还要等到20年后的1973年。当时,罗伯特·卡恩提出了一种开放式网络架构的思想,于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应运而生,它成为了现代互联网的根基,瞬间颠覆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运作模式。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么引爆AI质变的点在哪里呢?有没有可能是AI的互联网时刻呢?当前市场上涌现出了许多家用智能设备,比如小米音箱、扫地机器人、智能电饭煲、空气炸锅、智能门锁、智能烘干机、洗衣机,甚至还有智能泡脚桶。

如今,这些传统设备都内置了芯片,都宣称自己是智能的。它们就像拥有了鼻子和眼睛一样,可以感知这个世界。泡脚桶能知晓水温,音箱能感知环境音的大小,手机能了解我喜爱的音乐,扫地机器人能判断地板是否脏污。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像古代那样奴役人类来操持家务,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家政服务,而这些数码产品就成为了提高我们普通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只是目前它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就像我养的乌龟和鱼一样,是低等“生物”,只能做出一些低级的神经反应。如果它们能够“活”起来呢?如果它们能够共享所有的感官信息,并且借助AI共同思考,那整个局面是不是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呢?这会不会就是属于AI的、引发计算机制变的互联网时刻呢?

我真心觉得,我们对AI这件事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应该低于当年对汽车的投入和重视。思科当年凭借出售路由器,股价上涨了1000倍,它就如同曾经的英伟达,是美国科技界的霸主。当时我并不理解,一个生产路由器的公司为何能拥有如此高的地位,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路由器所代表的互联网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具有震撼力了。

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自己未曾见过的事物,所以我们真的很难举例说明AI联网之后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或许,家里的每一件家具、街上的每一盏路灯都将成为AI的一部分,感知层是AI的眼睛和鼻子,每个家电设备都是它的手脚。然后,这些数据被传送到大西北、南海海底的服务器,通过计算机运算汇聚成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大脑”。

到那时,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无人能够预知。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从生活琐事中进一步解脱出来,穷人也都能拥有自己的“助理”。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将变得更加公平,创造力将史无前例地涌现,出身贫寒家庭的孩子将有更多的精力去发明我们从未见过的产品,每个人能够分配到的物质也将真正极大丰富。这就是我认为的AI技术当前最友善、最普惠的发展路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