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陪读:想提高孩子写作业的效率,家长要利用好这四个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4-12-15 22:51  浏览量:12

大家好,我是抹茶妈咪

家有一年级的女儿,陪读了三个多月,今年女儿回来拿了一张纸告诉我“妈妈,我知道我今天的作业了,你看我还记下来,写完了也打钩了”。看到女儿写的作业需求,看得我有些感动。从开学,老师都是在家长群发布作业,每天回来我还得给孩子复述,然后一项项陪着她完成打卡。看到她终于学会自己记作业,感觉自己的陪读之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陪读,陪孩子写作业,并不是盯着孩子写,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习惯养成是一个需要智慧和毅力并存的过程。在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孩子总是拖拉磨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成绩更重要,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业的效率?家长要提前了解这4个心理学知识,才能更有效陪伴。

“自然后果法”是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他说过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不良的后果,那就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不良的后果,从中提取教训。在实行自然后果法的时候,要注意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人为因素的干预。

对于每个一年级的孩子,家长都会格外用心,毕竟这是孩子人生阶段学习的开始,所以各方面都会事无巨细。但是在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这样做并不会有好处。比如:刚开始女儿写完作业都会给她检查,然后指出她的错误。总觉得这是在帮她,直到有一天我有事不在家没给她检查。

第二天她从学校回来后气呼呼,说都是因为我没给她检查作业,这次她错了都没改。我才突然意识到,孩子已经把检查作业这事人认定为是我的责任了。所以后来我就慢慢改掉,我告诉她以后她要自己先检查,妈妈只负责看你有没有完成,不看你有没有做对。刚开始因为马虎做错了不少,孩子又是好胜心比较强,被老师说了几次以后,现在做完后会自己认认真真去检查了。

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所以在陪孩子写作业这事上,不要怕孩子犯错。那些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就让孩子去从中吸取教训,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长,会让人产生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就拿写作业这事来说,如果孩子每次写作业都需要你催促,你会发现你越催促孩子就写得越慢,你越着急他就越磨蹭。

难道是孩子故意和我们作对?并非如此,孩子习惯了你的催促和唠叨,已经完全失去了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你不说他不做。正所谓“杯满则溢”,想让孩子主动写作业,父母从减少唠叨和催促开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设定好时间,到时间提醒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完成作业。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作业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我记得我女儿刚入学的前两个星期都没有书面作业,可是第二个星期开始,每天的作业量都在不断增加。或许在我们眼里一两张练习题、几行生字,很快就能完成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不知道孰轻孰重,不知道怎么去分配各项作业的时间。有时候因为这个因素,孩子们就迟迟不能开始写作业。

作业我们要帮助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计划,将各项作业进行分割,把大的目标拆分成小的,然后再一步步去完成。孩子最喜欢及时反馈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每天帮助孩子的作业打印或者写出来,每完成一项打一个√,这样孩子就像玩游戏一样,能够及时看到反馈,进而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一旦习惯了,磨蹭的毛病自然也就减少了。

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事情会比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会让人产生紧张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效应”。也就是说过多的作业,会让孩子产生害怕的情绪,进而更不想去完成,而选择拖延。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每天给孩子增加很多“妈妈牌作业”,孩子每天完成学校的,还得完成家里的作业。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写字的速度就不快,如果再额外增加很多作业,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想做或者直接不做,也就成了我们口中的拖延。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时,就适当帮助孩子降低难度和任务数,帮孩子保住学习的热情是最重要的。

写在最后

孩子的一年级是全家人的一年级,不是孩子一个人在学习,是需要全家人的努力,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给他引导,给他帮助,少给他指责和打压,一年级能把习惯养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