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已婚妈妈对婚姻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4-12-15 22:54  浏览量:12

今天一同事过生日,喊我们几个玩的好的一起聚聚。整个用餐期间,除了吐槽工作的烦心事之外,我们讨论的最多的要数“感情”。

吃饭一桌人里,只有我已婚已育,其他的要么单身,要么恋爱中,但提到“婚姻”二字时,他们既期待又恐惧。期待的是美好生活,恐惧的是婚后的一地鸡毛。

在同龄人里面,我应该是结婚比较早、生娃比较早的那一批人。大学毕业即结婚,结婚即生子。没有过年过节被父母亲戚催婚的经历,更没有见各种奇葩相亲男的经验。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子,都是由我自己选择决定。

上半年快速读完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对于自己曾经的想法以及一些做法有了新的反思,甚至自己当初的行为确实有失偏颇。我完全把婚姻当成我一个人或者说我们双方的事情,我俩相爱就行了,其他的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

但结婚不是私事。

01

我是大三在外实习时,遇到了我老公。缘分真的很奇妙,刚下定决心从上一段被对方称之为“我对你只有姐姐的感觉”的单恋中走出来,老天就立即续下了另一段感情。

我们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整个过程快到可怕。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18年我们相识,19年领证结婚,20年有了女儿。在别人眼里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的人生大事,我们只用了短短三年全部完成。

不过如今我回想起来,父母的反对,反而成为了这段关系的加速器

我爸给了我三天的考虑时间,说的是考虑,其实话里话间让我必须和对方分手,否则他就亲自过来把我领回家。三天后他再次打电话给我,问我考虑的咋样,我支支吾吾地回答了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就那样”。

“就那样是那样?”,电话那面的声音分贝明显提高了不少,“我就问你分了没分”。我沉默了许久,直到他不耐烦起来才小声地回答“没有”。听到没有二字,我爸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为了这段恋爱,我和我家人开展了持久战。父母极力反对,用强硬的手段逼迫我和对方分手,我努力想要父母多点时间了解下他其他方面的优点。每次去我家,我老公就尽可能的好好表现,多献殷勤,可还是以失败告终。闹到最后,我爸直接让我要么选对方,要么和全家人断绝关系。

好家伙,这让我怎么选,一边是生我养我的家人,一边是相爱的另一半,很难抉择。

可我性格也强,我爸的态度越强硬,我就越是坚定不移地想要和对方在一起。最终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奔赴了我的爱情,为此和父母闹掰,有将近一年的关系僵硬期。

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正确,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获得些许的心理安慰,我像一个也曾有过这样行为的学姐咨询。因为她当初也是不顾父母反对选择和对方结婚生子,我想问问她如今过得咋样。但当我问她时,她告诉我“我建议你最好别这么做”。

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只记得当时她的态度很坚决。

她为什么建议我不要走她的老路呢?为此我苦恼了许久,但也没有向她更深入的了解,毕竟是私事,也不好问太多。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就是真信息了,平时的和气都是技巧,真东西谁也不愿意轻易拿出来。后来我也决定了,各有各的活法吧,搞不好我又是个特例呢?只要我确定对方爱我、对我好、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就行了!

毕竟,生活还是得靠自己。

自己选择,自己承担,不怕事就好了。

后来,我将我的恋爱经历分享了出来。我的一位同学也向我咨询,跟我讲她的妈妈强烈反对她和她男朋友在一起,问我该怎么办。我想她其实也是想从我这里寻求心理安慰,获得力量,但我能说的,也就是我的经历,再听她倾诉倾诉。这种东西没有标准性,选择,然后承担一切,仅此而已。

当然,过了这么多年,从感情的角度讲,直到今天我对选择我老公并不后悔,感到抱歉的是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了我的父母。如果我再耐心点,如果我再多给父母点时间,如果我再多和父母沟通沟通……

可是哪有如果,后来的我俩,也只能通过生活的点滴尽全力地去弥补,尽可能地修缮关系。

前些天读书,了解到我们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我在想,也许就是一种想证明自己,获得独立的冲动吧。

以前我也一直在想,不被父母赞同的婚姻是否就真的不会幸福?父母同意的婚姻是否就真的会幸福?想了好久我也没想出答案,问了问怀左哥,他说个八个字,让我豁然开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的,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的人也不同,家庭关系不同,把控关系的能力也不同。对方过得好,咱不一定能过好;适合别人的情况,也不一定适合我们。可以学习普遍性的经验,但具体到自身的特殊性情况,还得自己多研究、分析,然后找出适合自己的路。

另外,幸福是我们感受的能力。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是一种主观体验 ,是一种积极心态。所以说婚姻幸福与否,更多的是在于我们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把控,而不是外在的评判。

这种把控不是把控对方,而是把控自我。成熟的爱是我们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才与对方相结合的。若丢失了自我,保持不了自己的尊严和原本的个性,是幼稚的爱。

婚姻应该是建立在以成熟的爱为前提条件之上。毕竟两个人成为夫妻,要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许久,即使经历过甜甜的恋爱后,觉得对方就是ok的那个人,但婚后仍然有很多需要磨合的方面。

像我爷爷奶奶那代人,即使磨合不好、没有感情也会将就着过一生;父母那代人感情破裂有一部分选择为了孩子忍气吞声,也有一部分说离就离;到了我们这代人,可能很难为了孩子去妥协,不能过就不过;再到了如今的00后,更是不管不顾,甚至连结婚都不愿意。

针对如今结婚率低,生育率低的情况,国家、地方出台政策方针支持,我们的家人也极力催促,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我再次读了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对婚姻逐渐有了新的理解。

02

我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觉得结婚生子是人这一生到了某个阶段就必须要完成的一件大事。恋爱后关系稳定,就会逐步步入婚姻。结婚一两年后,又开始计划要小孩儿。这一流程是我从小熟知的,也并没有觉得不妥之处。

但其实这就是可怕之处。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观念,却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像我们90后这一代大部分仍然是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像一些和我同龄却仍没有结婚的人,也在极积极地相亲、发展,争取早日步入婚姻的殿堂,组成家庭,完成人生大事。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婚姻只是一种制度,安全感只有靠自己给。

就像我和老公领证后,我内心有一种恋爱中前所未有的踏实和稳定感,我一度认为这是红本本带给我的,觉得结了婚就有了保障,爱情也能稳固。因为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成长过程中极度缺乏安全感。

我爸爸是一个非常严肃也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苦着一张脸,很少笑。对我也总是凶巴巴的,说话夹枪带棒。后来遇到一个稍微对我好点的人,把我捧在手心里,又非常将就我,我就觉得很好,也就认定对方就是我值得依靠、托付终身的人。

其实,就是因为对方满足了我想要的安全感。

这些年后我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当然也结合了许多周围的案例,不一定对,大家也可以琢磨琢磨。这个思考是什么呢?我发现绝大多数女性,成长过程中都很缺安全感,所以会形成自发的防御机制和追求安全感的机制,这没什么错,但也容易陷入被自己认定的安全感,形成路径依赖,无法看清大局。

说简单点,就是一旦爱上,就会严重依赖,向外求安全,失去自我。

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在对方身上,很容易患得患失。想要对方时时刻刻在意我,稍微有时候没有关注到我就会怀疑对方不爱我;一天没有嘘寒问暖、发消息关心我,就会想对方是不是不在乎我了;说话对我重了一点,就会质问对方是不是觉得我不重要了……

就拿我和老公的相处中,发生过无数次的争吵,而每次的争吵好像都是因为“我觉得他不够关注我”,造成我安全感的缺失。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由对方控制住了,在意对方对待我的行为和方式方法。

婚前还好,可能愿意360°无死角将就;但婚后就变成,爱咋咋滴,随便你,只要不是特别过分。

久而久之,我累他也累。

我开始慢慢审视自己。注意力不再放在对方身上,不再刻意去关注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俩出现问题,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关注点从“他为什么这样对我”转变成“我究竟因什么而生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出我在意的点,也反思自己哪个地方有问题。

慢慢地我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也终于明白:安全感,本质上来说是对感受和情绪的驾驭。

关注于自身的探索和发展,自我笃定,而不是向外张望,总是关注别人如何看自己、对自己。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不知道看过电影《1942》的朋友有没有印象,在大灾之年到来的时候,过去的老东家落魄成了要饭逃荒的人,但是他还有底气说出来:“我知道怎么从穷变富,再过上二十年,我还是东家。” 即使是失去一切,依然有重头再来的信心。

婚姻中也同样如此,我们想要的安全感并不是靠另一半给予的或者婚姻保障的,而是自给自足

03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包括我自己也曾一度认为,婚姻是必选项,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婚姻意味着我开始走出原生家庭,组成自己的小家,一切美好生活的起源,是对美好爱情的延续。这种想法,让我在潜意识中就认为,婚姻会带来美好。

但事实上,爱情中有许多主观幻想,婚姻则是更偏向于客观现实。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我老公时,他戴着一副眼镜,长得白白净净,看起来斯斯文文,觉得这是一位儒雅、文质彬彬的人。于是心想这人咋这么完美,五官都长在我的审美上,说话还轻言细语的,简直就是我的真命天子。

可在后来的相处中,我发现他并非我所想的那么完美,也并不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有自己的小脾气。

为何会这样呢?爱情里很多美好其实是前期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实际上对方不是因我而存在,他有自己成长环境,塑造了如今的他;我也有我自己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今日的我。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特殊的成长经验。

我们渴望一个人完全懂我们,想我们所想,明我们所要,在恋爱时好像还能暂时性满足。因为恋爱时,关注点只在对方身上,而结婚后关注点需要从两个人身上转变为两个家庭上。诸多的事情以及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去维护和协调,精力自然会被分散开。

亲身经历,也就是实践之后,对事物才会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了解。

我们从小可能被灌输的是“结婚是件人生大事”,但只有自己结婚后才会发现婚姻不是完成了什么人生大事,恰好相反——结了婚以后,人生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周国平也曾说:

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

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爱情里充满了海誓山盟、浪漫幻想,来时轰轰烈烈,它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如此令人向往,可以只存在于精神层面;而婚姻则是柴米油盐、是平淡的,充斥着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烦琐小事,可以对未来有所憧憬,但一路走来还是得面对现实。

有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肯定是美好的,以婚姻为结果的爱情也是令大多数羡慕的。但光靠爱情去维持婚姻确实太虚无缥缈了,婚后我的关注点也从“你爱我”变成了“今天吃啥”更为现实的日常生活。

我可以肆无忌惮地放手去爱,但是除了爱之外,还有更多需要我去操心、在意的人和事。小孩儿今天穿啥,冰箱里还有什么菜,被套床单是不是改换了,过节了该送亲戚什么礼等等一切围绕当下生活展开的。

费孝通先生指出“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初读到这句话我觉得很扎心,现在想想不正是如此吗?婚姻的本质就是一项制度,夫妻双方是合作关系,最终指向的是生育

也是在我女儿出生后,我才真真切切地理解了这种合作关系。

比如我现如今,早八晚十的压根儿没有时间和过多的经历去照顾女儿。我老公上班离家较近,周内一般都是他和婆婆妈一起负责孩子的一切。早上送去幼儿园,晚上带出去玩耍,督促孩子认真刷牙,睡前看书讲故事,偶尔还辅导辅导学习(比较简单的数字识别等)。

周末我双休,带孩子的重任就自然落到了我身上,我格外珍惜。

看着她从那么一丁点大的小人,长到如今这么大,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可真快。除了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不少。有时还真语出惊人的,比如我指正她时她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批评她时她会说“说别人就是说自己”。

睡觉还知道要公平,要轮流着跟我们睡和奶奶睡,不能一直和同一个人睡,不然另一个人会伤心。早上一醒来就跟我讲“妈妈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啥啥啥了”,然后你会发现她讲了半天要么是昨天经历过的事情,要么就是今天她委婉地告诉你她想要出去玩或者想买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婚姻里一大幸福的莫过于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庞以及治愈的微笑,能够陪孩子慢慢长大。

养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

回头看,其实整个过程挺难的。结婚后的这几年,我经历了买房后交不了房的焦虑,担心自己房子烂尾;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当全职宝妈,很多时候一个人带妈崩溃痛哭;也经历了后面再次去工作,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硬扛着压力坚持不愿放弃的过程。

也许这就是属于我的生活吧,抱怨没用,熬过去就会好很多。同时这些困难,也让我变得更加成熟,懂得了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真的发现自己更包容、乐观,也能担事了,当我感知到这些时,我为自己的成长而开心。

能做什么呢?珍惜每一天,珍视小幸福,认真经营生活,陪孩子,也陪自己。

知足常乐,已经很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