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智化手段守护全国单孔跨度最大的古廊桥,海康威视坚持技术革新引领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4-12-27 17:09  浏览量:7

在丽水市庆元县,有一座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古廊桥——兰溪桥,全桥不用一钉一铆只靠木头纵横相置、编织成拱如一座彩虹悬挂于山水之间。

出生在庆元的庆元县文物保护所所长陈化诚,小时候不知道多少次走过廊桥。跑上桥,随手捡起一个石头往前扔去,划过一道抛物线,小小的脚印跟着跑过,去找妈妈、找同伴、出远门……仿佛一切美好都在桥的那边。成为文物保护者的13年里,他有了新的视角与桥相处,带来了许多保护新手段,其中包括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带来的“智慧消防守护”——依托智能物联产品和技术,实现廊桥温度异常和烟雾警报、险情应急处置一键达等智慧管理,让廊桥保护更加精准化、高效化。

生态文明的数智守护者

在庆元130多座廊桥中,兰溪桥是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古廊桥(始建于1574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

为了保护兰溪桥,庆元县的文保员王家武每天都去桥上走三四趟,有时候晚上睡觉时间也爬起来转一转。“天气炎热的时候,很多人来避暑乘凉,我们巡查的次数也会增加。”他今年75岁,守护已近30年。当整座城还在酣睡时,就是他工作的最好时机,“早上越是人少,越是能观察清楚,桥面有没有受损,桥板有没有风化。”

不过,并非每一座廊桥都有自己的“王家武”。陈化诚说,庆元县廊桥多、文保员少,特别是遇到节庆活动,人们纷纷赶来廊桥相聚时,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不敢睡,就怕随时有电话来。”

2013年开始,他申请为廊桥装上了视频设备,提高文物保护能力。“远程巡查大大提高了效率,在监测到异常时,可以迅速通知管理人员,减轻了人力不足的压力。并且,监测系统可以记录和存储古廊桥的使用和保护情况,这些资料对教育、宣传、研究都有帮助。”

今年,保护再次升级——庆元县文保所携手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为兰溪桥部署了多光谱火灾探测器、报警机、网络音柱等智慧消防产品,以科技力量多方位加固安全防线。

海康威视也将自己的数智技术运用到生态保护上。在浙江省内,有一种植物叫百山祖冷杉,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从冰川时期就生活在地球上,目前仅存野生成熟植株3株。百山祖冷杉198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SSC)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为了更好地守护百山祖冷杉、守护生物多样性,百山祖国家公园携手海康威视,以野生动物保护摄像机等视频设备及GHD动植物观测云平台搭建智能监测野生动植物系统,以科技之力让物种的延续多一层安心。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海康威视的智能监测系统助力着森林、湿地和草原的守护。它们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识别火灾隐患、记录野生动植物状态……为生态平衡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从安防到千行百业场景数字化

如果你对海康威视的印象还是A股“安防茅”,是时候更新你的认知了。这家安防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过去8年,一只脚稳稳站立在安防业,另一只脚已迈进了诸多企业的生产线、质检线、物流线,在10余个主行业、近90个子行业的数百个场景中,提供了海康威视的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从安防,到场景数字化,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海康威视董事长胡扬忠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企业场景数字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有些场景已经数字化,现在需要做更多要素的数字化,需要更高质量的数字化,需要进一步提质、降本、增效,提高生产安全。

在今年的“双十一”,针对快递包裹分拣场景,海康智能高速安检机可以适配高速分拣线,搭载智能算法,实现对包裹进行智能识别、图码绑定,异常包裹联动剔除,更加高效地应对业务高峰期,同时提升包裹安检效率,降低安全隐患。

海康机器人3D视觉引导、机器人供包系统采用内置深度学习的立体相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传统视觉算法的有机结合,轻松识别包含软包、硬包、信封等复杂场景在内的各类快递包裹,并进行抓取优先级排序,引导机器人全时高效抓取对应分类包裹的同时,确保最大抓取成功率,最大效率可达1600件/小时,助力快递物流企业提高包裹拣选效率。

在智慧交通领域,海康威视扎根道路交通管理场景,持续深耕缓堵保畅、安全治理、指挥调度、车驾管、高速交警等细分业务,沉淀了近200个场景化解决方案,打造了超300款专属软硬件产品,开发了超60个专属算法,积累了超100个专家模型。

如今,海康的技术和产品已渗透进千行百业,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海康威视以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精神,正在为千行百业带来更加便捷、高效、安心的智能方案。胡扬忠说,“我们是把场景数字化当作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去拓展,先帮助客户解决一些问题,当然过程中又会有很多新问题冒出来,要一个一个往前拱。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会有一分收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