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当全世界都说“不可能”,她偏要开出花来
发布时间:2025-02-05 16:58 浏览量:2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前几日,再次观看了日本励志影片《垫底辣妹》,我从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沙耶加、她的妈妈明理、补习班老师坪田的身上,看到关于教育和成长的四个关键词——无尽的爱和无限信任、可能性和价值感。主人公沙耶加是一个成绩“垫底辣妹”的角色,类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双差生”形象。一个在他的老师眼里完全没有希望,“不可能”上大学,高中“容不下”的孩子,却在坪田老师的培训班里找到了“可能性”,并以一年的努力最终考取日本名校。
影片深刻展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影片传递的价值远不止于“奋斗”和“逆袭”,而是重构了一个关于教育本质的寓言——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在“无尽的爱”和“无限信任”的滋养下,让生命重新发现“一切可能”和“自我价值”的觉醒仪式。
面对异化的教育困境,唯有“无尽的爱”和“无限信任”方能实现突围。面对老师的一次次“约谈”,直到学校要将沙耶加劝退,作为母亲,她从没有对女儿失去耐心和信心,她把女儿能和她愉悦的交流视为一种幸福。她无限相信女儿会变好,一次次给女儿争取学习的机会。没有母亲释放的爱和信任,她绝无人生逆袭的“可能性”,也注定会像常人一样在考试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具有反面意义的是,她的父亲将自己的“棒球梦”复制到儿子身上,倾其所有,一起练球,专车接送,寄予厚望。当这种“爱”异化为一种“压力”,当弟弟在棒球场上崩溃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人的挫败,更是整个教育体系对生命的摧残。教育本该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父子俩“棒球梦”的破灭,映照着当下普遍的教育现象——打着“爱”和“理想”旗号的教育,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暴力”,让无数青春尚未绽放已在风浪中枯萎。
坪田老师的出现犹如照进废墟的阳光。他面对成绩“垫底”、满身“问题”、性格“叛逆”的沙耶加,没有放弃,也无责难。他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刻板权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他巧妙运用游戏术语、流行文化拉近距离,以“历史漫画”帮助她走近历史学科,激发学习兴趣,从“跛”到“强”。他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展现出敏锐的共情能力。他深谙“教育即点燃”的真谛,始终以鼓励替代否定,用“可能性”的信念对抗世俗偏见,在沙耶加自我怀疑时化身精神支柱。他既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又有守护学生尊严的温柔,更具备对抗教育功利化的勇气(学校老师和他在咖啡厅的对话)。审视坪田老师成全学生沙耶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无限相信学生,设定人生目标,催生学习意义,唤醒内生动力”的哲学和智慧。
面对沦陷的人生困境,只要找到“可能性”和“价值感”就能自我救赎。一个几乎是零起点的沙耶加何以在高二开始实现人生逆袭?关键在人的“认知觉醒”——从“不可能”的惰性思维到“有可能”的积极思维,从“目标感”到“价值感”直到“成就感”的意义建构。在坪田老师的点燃和一次次鼓励下,尝试努力,看到进步;挑战夜战,找到短板。当她看到自己与“目标”渐行渐近时,听到原班主任的“不可能”的定义时,看到弟弟在“棒球梦”破灭后的茫然堕落和反讥时,看到闺蜜的鼓励和期待时,看到妈妈和她在庆应大学校园描述未来的美好模样时,她终于理解了目标的美好、人生的价值、奋斗的意义。原来,成长的蜕变,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灵魂挣脱枷锁的轨迹。这启示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正在于点燃和唤醒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觉醒。
在“习惯用分数丈量人生”的时代,《垫底辣妹》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教育不是优胜劣汰的丛林,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栖息和蓬勃生长的森林。新教育主张“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和“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当沙耶加骑着自行车冲过朝阳下的坡道,她身后的车辙里生长出的,是无数被爱的信念浇灌的“可能性”。诚如影片的主题曲《可能性》所表达的意蕴——人生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努力与信念能打破固有标签;每个人都可能被低估,但每个人都有潜力突破困境;人生的可能性永不终结。也正如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教育表达——“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