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妈妈罹患骨肿瘤面临截肢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多学科协作绘就保肢奇迹
发布时间:2025-02-08 08:54 浏览量:6
婴儿啼哭是人世间最曼妙的音乐,成为母亲是人世间最幸福的角色。然而,新晋妈妈的李女士和家人满怀欣喜的同时,李女士的内心却因腿部不明不白的疼痛惴惴不安。
下肢反复疼痛究竟为何
李女士右下肢肿胀疼痛已持续两年,两年间症状间断出现,时轻时重,李女士和爱人曾多地就医,但都未能查明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在此期间李女士怀孕生产。
2个月前,李女士的症状加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胫腓骨巨大肿瘤,病理结果为“高分化骨肉瘤,不除外局灶去分化可能”(去分化的肿瘤会更快地发生扩散和转移),且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与小腿血管关系密切,肿瘤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进而增加治疗难度及复发风险,当地医院建议截肢。
骨肉瘤起源于原始成骨性结缔组织,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当李女士和家人得知病情后,犹如晴天霹雳,想着天真可爱的孩子,李女士难以接受截肢手术。在家人的陪伴下,李女士辗转来到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肿瘤科多学科中心(以下简称骨肿瘤科),希望求得最后一丝保肢的机会!
术前检查显示胫骨肿瘤巨大,累及小腿血管
多学科合作迎挑战
经过影像学等检查,仔细研究李女士的病历资料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肿瘤科团队对李女士的病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主任医师李大森邀请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庹晓晔、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唐丽丽等专家对李女士的病情进行了多学科讨论。
在了解到李女士和家属的诉求,并仔细分析了李女士目前的病情程度和影像学所表现出的肿瘤解剖关系后,专家团队得出一个令人欣喜的结论:目前肿瘤并无远处转移,患者肿瘤局部通过手术应该可以达到满意的软组织和骨边界,骨缺损使用定制的3D打印假体可以重建,血管缺损可行胫后动脉重建,李女士目前存在保肢可能!
然而,骨软组织的结构复杂多样,神经、血管如同迷宫中错综复杂的小径,纵横交错。骨肉瘤切除手术如同在复杂而精密的迷宫中进行探索,需要对具体解剖关系进行仔细处理和分析,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在医学领域是出了名的高难度手术。尽管难度很大,修复重建外科和骨肿瘤科的专家们决定积极为患者实施保肢手术。
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保肢的高难度目标,骨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大森和主治医师梁海杰在术前进行了充分规划,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最精确的“手术地图”,同时借助影像科检查重建了李女士右下肢的3D打印导板,并定制假体,以期能精准实施手术。
风雨之后见彩虹
手术当天,在手术室、麻醉科团队的配合下,骨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大森、副主任医师贾俊秀、副主任医师王冀川、主治医师梁海杰、住院医师石惊天等人在术中完整切除患者的胫腓骨肿瘤,保护了临近的血管与神经,并通过导板将假体固定,假体适配度良好。
之后,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庹晓晔和主治医师阳跃台上“接力”,利用对侧肢体大隐静脉对患肢的腓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实施搭桥手术,术中动脉搏动良好。经过专家团队的密切配合,手术宣告成功!当患者从麻醉中苏醒过来,得知手术成功且肢体得到保留时,所有的担心焦虑均化作了幸福的眼泪。
术后,李女士的下肢皮肤温暖、肢体感觉良好、足踝活动自由。术后12天,李女士能够借助拐杖下地站立,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积极开展康复锻炼。李女士也终于卸下了心中的负担,以健全的身体继续着幸福的人生。
骨肿瘤科 冯天昊 梁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