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艳阳天
发布时间:2025-02-24 08:29 浏览量:1
又是一个艳阳天
作者/董利峰
去年春天,妈妈住院了,一住就是一个月。近年来妈妈不是没住过院,但哪一次也比不上这一次曲折。
这一个月里,我带着妈妈住院、转院、出院、又住院、又出院、再住院、再出院,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直把人的神经扭了八百遍,坐着害怕,想着心悸,睡着吓醒,生怕妈妈的病情变坏。
在中心医院,看着同病房的病友换了一个,再换一个,我总以先来者的身份告诉新来的病友在哪里打开水、一日三餐怎么吃、医生什么时候查房、护士什么时候来挂液体等等,仿佛我是医院里的一员。大概这就是同病相怜,或许帮助别人也能稍微消除一点孤寂害怕的心理。
那天早上,妈妈毫无征兆地晕倒了。医护人员迅速跑进病房,在妈妈的床前围了一圈又一圈。只见一个医生有节奏地使劲按压妈妈的心脏部位。我站在人圈外,大口大口喘着气,茫然无措。那一刻我们母女一起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医护人员忙而不乱,待妈妈醒来之后挂上液体,安上各种监护仪,把床头的重病牌换成了病危牌。刚刚办完的出院手续作废,重新办了住院手续。同病房的病人和家属均一脸的同情。看着妈妈痛苦的脸,我心中慌乱不堪却强装镇定。
2021年夏天与母亲、姐姐在土右旗美岱召旅游
此时窗外艳阳高照,不远处的街上车来人往,与医院里快要交命的和已经交了命的情境仿佛是两个世界。那些心里痛苦外面也风雨交加的描述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现实是,无论你如何难过担忧,太阳依然灿烂,别人的生活依然美好。是啊,这个世界少了谁,也照常运转。但是,我祈祷上苍,让我的妈妈再留一年,再留一年……
陪床是一件煎熬的事情。我每天坐在妈妈的病床前,观察妈妈的情况。妈妈总是昏睡着。液体24小时不离身,皱巴巴的手背青一块紫一块,已无处下针。有经验的护士把针扎在了小臂上。氧气咕噜噜地响着,床边的仪器有节奏地嘀一声,过一会儿又嘀一声。病房里有人小声说着话。时间慢慢地滴,像夜晚没拧紧的水龙头,也像输液泵一分钟6滴的液体缓慢地滴。天刚黑,就盼着天亮,盼着奇迹发生。
感谢妈妈,她有超强的意志。她不舍离我们而去。她逐渐好了起来。我陪着妈妈,感受着生命的力量由弱变强,就像窗外的大树,我们住院时刚刚发芽,出院时已树叶婆娑。
2024年带母亲、姐姐和孩子在土右旗生态公园小憩
其实妈妈的顽强不只是这一次。二十年前,她得了脑梗,昏迷不醒,住进重症监护室。两个月之后,回家调养。前来探病的亲朋好友无一例外唉声叹气,其意不言自明。那时的妈妈,躺在炕上,不会说话,不能自理,吃饭要从鼻腔的管子将流食直接推进胃里,翻身要有人帮忙。但是,半年多之后,奇迹出现了。
那也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暖暖的阳光洒满院子的角角落落。妈妈转动着发直的眼睛,慢慢挪下了炕。先在屋里转圈圈,后来在院子里转圈圈,再后来去村里的路上转圈圈。从春到秋,在我们的悉心照顾和妈妈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她的身体逐渐硬朗,眼睛逐渐灵活,生活逐渐自理。不仅如此,农忙时,她还可以帮哥哥做些家务。亲朋好友再次见到妈妈时无不惊叹。此时,他们才放心说出当时的真实想法,以为妈妈命不久矣,没想到能恢复到这种程度。妈妈听了很高兴,我们全家都高兴。
生命的顽强不仅体现在霍金、雨果这样的人身上,也体现在妈妈这样平凡而普通的人身上。她从没说过不想死之类的话,但她用行动激励着我们要热爱生命,好好生活。
曾读过一首叫《大头陪护91岁的独居母亲》的短诗:
十天半月,会被老娘
撵出门打牌散心
傍晚,下午场的最后一庄
老妈来电话了
奔七的大头笑成了个孩子
举起手机炫耀
妈妈喊我回家吃饭
有妈妈在,不管多大年纪,我们都是孩子。
2025年1月作者在土右旗农博园观景
作者简介
董利峰,女,1979年3月生,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人,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现任职于土默特右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闲暇时喜欢写作、读书。原文刊发于《包头日报》花雨版
编辑丨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