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亲述:我为什么坚持让俩孩子学下棋?

发布时间:2025-03-28 04:19  浏览量:2

二胎妈妈亲述:我为什么坚持让俩孩子学下棋?

开篇:

最近总有人问我:“你家俩娃学下棋,是打算培养棋坛新星吗?”我笑着摇头。

说实话,下棋这事儿和拿冠军半毛钱关系没有。

真正让我坚持的,是棋盘上藏着太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人生必修课。

---

一、下棋治好了我的“鸡娃焦虑”

当妈的最怕什么?不是孩子成绩差,而是“明明很努力,但就是不开窍”。

大儿子上小学时数学总卡在应用题上,老师说“逻辑思维没跟上”。

我试过刷题、报班,甚至对着答案逐字分析,结果孩子越学越蔫。

直到带他接触国际象棋。

棋盘上的每一步都是数学题的实战演练:马走日象走田,看似简单,但想赢就得算清对手的下一步、下下步。

儿子从“走一步算一步”到主动分析:“我跳马,他的车会不会来堵我?”半年后,数学卷子上的应用题突然“通了”——他自己都说:“这和下棋时算对手的招数一样嘛!

下棋不是万能药,但它逼着孩子把脑子“动起来”。

现在的教育总在灌输知识点,但棋盘上没人教你怎么赢,全靠自己观察、计算、试错。

这种主动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开窍”。

---

二、老二学围棋后,我发现了“隐形学霸”的真相

小女儿性格内向,幼儿园老师总说她“注意力不集中”。

我一度怀疑她有多动倾向,直到亲眼见证她在围棋班的表现:45分钟,屁股没离凳子,眼睛黏在棋盘上。

老师一句话点醒我:“不是孩子坐不住,是没找到能让她沉浸的事。

”围棋的战场看似安静,实则刀光剑影。

孩子要同时扮演将军和谋士,既要守住自己的地盘,又要预判对手的偷袭。

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连我都自愧不如。

专注力不是靠“坐直别动”练出来的,而是被真正的兴趣激活的。

现在女儿写作业前,总会自己摆十分钟棋谱,她说这叫“启动大脑引擎”。

---

三、棋盘上的输赢,治好了全家人的“玻璃心”

以前带娃比赛,最怕听到“妈妈我输了”。

兄妹俩一个哭成泪人,一个摔棋子发脾气。

但学棋三年后,俩娃的反应让我震惊:输棋后妹妹嘟囔“下次我要先占角”,哥哥翻着棋谱嘀咕“刚才那步跳马有问题”。

下棋最大的魔力,是把“失败”变成了可拆解的技术问题。

孩子不再纠结“我怎么这么笨”,而是琢磨“哪里没算对”。

这种思维转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抗压能力。

上学期儿子竞选班长落选,回家第一句话是:“妈,我觉得演讲策略得改改,和输棋一样得复盘。

---

四、亲子关系的新解法:棋盘上没有“妈”,只有对手和队友

陪娃下棋的头半年,我像个行走的“规则说明书”:“炮不能直着走!”“王车易位要先挪王!”直到有天儿子说:“妈,你能不能别唠叨?我自己会看棋谱。

这句话把我噎得够呛,但也彻底清醒:棋盘是唯一让孩子觉得“和爸妈平等”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赢我,也能理直气壮地指出我的昏招。

这种“对等交流”的氛围,反而让亲子关系更松弛。

现在每周五晚是全家“棋牌夜”,兄妹俩甚至会联手对付我。

输赢早已不重要——看着他们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又为想出新战术击掌欢呼,这种鲜活的生命力,比任何教育理论都动人。

---

五、学棋的坑,我替你们踩过了

别急着把娃往棋院送,先看清几个真相:

1. 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试”出来的

老二试过钢琴、舞蹈、画画,最后栽在围棋手里。

孩子真正的兴趣,往往藏在“输了还想再来一局”的执念里。

2. 别迷信“越早学越好”

4岁孩子连数到100都费劲,学围棋纯属折磨。

5-6岁理解规则,7-8岁练战术,9岁后搞竞技——踩准节奏,兴趣才能长久。

3. 输不起的从来不是孩子

见过太多家长边看棋边吼:“刚才怎么不堵他?”放下功利心,孩子才敢大胆输。

毕竟人生如棋,输赢都是暂时的,但输棋时养成的思考习惯,能跟孩子一辈子。

---

结尾:

有人问我:“学棋能保送清华北大吗?”我答不上来。

但我知道,当孩子面对一道难题,能冷静地说“让我再想想”;

当考试考砸了,能翻开错题本说“我来找找规律”——这份从容和韧性,早就值回票价。

你家娃试过下棋吗?是被“将军”气得跳脚,还是偷偷研究“必杀技”?评论区聊聊,咱们棋盘上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