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智”愈 守护成长——探访花溪区南溪苑社区“爱心妈妈”的温暖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10 18:40 浏览量:12
在贵阳市花溪区南溪苑社区,一场关于爱与守护的“特殊教育”正在进行。
这里居住着许多因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家庭,其中不乏因残障、留守或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的孩子。面对这些“折翼的天使”,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心妈妈”用纯粹的爱与耐心,编织成一张温暖的网,托起他们的成长之路。李开秀,正是这张网中平凡却坚韧的一缕丝线。她的故事,既折射出社区治理的温度,也映照出扶贫搬迁安置点背后的人文关怀。
搬迁新家园: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2019年6月,李开秀从高坡乡平寨村搬进了南溪苑社区。初到社区时,李开秀感受到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一种久违的“归属感”——社区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居民使用电器、办理医保,公益餐厅提供低价餐食,志愿者团队定期入户帮扶。这份温暖,让曾是贫困户的她萌生了回馈的念头。
“搬迁不只是换个房子住,更是换一种活法。”李开秀说。同年8月,她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并在居委会选举中当选委员。身份的转变,让她更近距离地触摸到社区的隐痛:许多家庭因父母残疾、外出务工或文化水平有限,难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照顾。尤其是智力或身体残障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几乎被“困”在逼仄的房间里。
14岁的罗某美,便是其中一个令人揪心的案例。
李开秀代表市妇联慰问困难家庭
14岁女孩的“双重困境”:当智力残疾撞上家庭缺位
罗某美患有智力三级残疾,父亲罗某平肢体残疾,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明某英罹患精神疾病,发病时连基本生活自理都成问题。2019年搬迁至南溪苑后,这个家庭的生活并未因新居而改善——母亲病情反复,父亲每周仅回家一次,罗某美被迫在“照顾自己”与“照顾母亲”间挣扎。
李开秀第一次见到罗某美时,女孩正蜷缩在昏暗的客厅角落,手里攥着半块冷硬的馒头,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母亲因发病打翻了水壶,地面一片狼藉。“她连烧水都不会,饿极了就啃冷馒头,母亲发病时还会无意识地推搡她……”回忆起初遇场景,李开秀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开秀的行动迅速而果断。她首先联系罗某平,说服他将妻子送往精神病院接受专业治疗,解除了家庭照护的“定时炸弹”。此后,她成了罗某美的“临时监护人”:每天一通电话确认安全,常常上门教她使用电器、整理房间——如何拧毛巾、怎样系鞋带、打电话先按哪个键,这些琐碎日常拼凑出一个特殊儿童的成长轨迹。
罗某美晚上跑出去后,李开秀当晚在她家陪她
2024年夏季的一个深夜,李开秀接到邻居电话:“孩子一个人往小区外走了!”她抓起外套冲出门,在昏暗的路灯下找到茫然徘徊的女孩。原来,罗某美因手机停机无法联系父亲,又害怕空荡荡的家,便想出门“找点声音听”。李开秀没有责备,而是轻轻抱住她:“以后睡不着就来找我,我陪你说话。”
爱的“特教课”:从生活自理到人生重建
对特殊儿童的帮扶,远不止于物质保障。李开秀深知,要让罗某美真正融入社会,必须唤醒她的自我价值感。
罗某美就读于花溪区特殊教育学校,但文化课成绩始终不尽如人意。2023年夏天成为转折点——区特殊教育学校选拔特奥运动员时,李开秀鼓励她报了名。暑期训练期间,因学校放假无法提供住宿,李开秀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每天清晨7:30电话提醒起床,8:20送孩子到路口与老师交接;中午12:00又从路口接回孩子,并提前在南溪苑社区公益餐厅备好午餐。在培训群中,老师和家长都以为李开秀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李开秀带罗某美去参加残疾人体育苗子选拔
一次,罗某美因前夜失眠赖床,李开秀赶到时,女孩仍蜷缩在被窝里。她笑着调侃:“梦见什么好东西了?舍不得起来?”轻松的语气化解了孩子的紧张。路上,她不忘叮嘱:“训练时保护好自己,有事随时打电话!”
改变悄然发生:曾经独来独往的罗某美,开始主动参与社区活动;面对邻居的问候,她不再躲闪,而是腼腆微笑;在特校运动会上,她夺得了人生第一枚奖牌……“她现在会拉着我的手说‘开秀妈妈,今天老师夸我了’。”李开秀的眼里闪着欣慰的光。
微光成炬:一个社区的“非血缘母爱”网络
李开秀与罗某美的故事,只是南溪苑社区“爱心妈妈”团队的缩影。在这个居住着1000多户的安置点,类似的特殊家庭超过50户。由20余名女性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妈妈”团队,正以各自的方式填补着亲情的缺口。
“我们没有专业资质,但有的是时间和真心。”李开秀坦言。这种“非专业”的陪伴,恰恰构成了中国基层社区最朴素的韧性。
在这里,爱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清晨的叫醒电话、深夜的寻找身影、训练路上的叮咛。这些“妈妈”们或许无法彻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但她们用微光照亮了通往尊严与希望的路。正如李开秀所说:“我们给不了他们整个太阳,但至少可以成为一根火柴,在需要时擦亮一点光。”
在这片用爱“智”愈的土地上,每一颗孤独的星星,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