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开学一个月,没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怎么样了?和想得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4-09-27 01:47 浏览量:2
哈喽,大家好,我是抹茶妈咪,今天要跟大家聊聊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
我们家小抹茶是准一年级的新生,没上过任何补习班和幼小衔接班。幼儿园大班毕业的暑假,先是跟着我上了半个月的班,体验了下妈妈的职业生活,还一起去小学报名、提交材料,参与了自己即将上小学的每一项准备工作。后面就回老家,在农村里面跟着爷爷钓鱼、摘野菜、抓田螺等等,玩了一个月。八月份我们又去黄山玩了一趟,又在周边的童话城堡玩了几天。直到最后一个星期才开始收心,采购了小学所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然后就入学了。
没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是因为我们夫妻俩都觉得现在孩子的童年太短暂了,能玩的时间太少了,就想利用暑假的时间多给她玩,甚至已经做好会“鸡飞狗跳”的准备。不过在开学这段时间还是免不了焦虑,就怕孩子跟不上,不适应小学生的生活。
好在这大半个月下来,发现我的焦虑都是多余的。昨晚因为工作上的事,到家已经九点多了,小抹茶已经入睡。婆婆跟我说,今天小抹茶自己做作业,也没有问她,让我给孩子检查下作业有没有做好。
我翻开她的书包,看了一下孩子把自己的作业都已经做好,而且收拾的整整齐齐放在书包里面。还把老师要求父母填写的阅读登记册也写了,每天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即使爸爸妈妈不在家陪着,她也会自己完成。这半个月以来孩子的表现再加上老师的评价,才发现不上幼小衔接的孩子也能很好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做好这3件事是关键。
孩子进入小学意味的就是要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时那样无微不至地给你提供帮助,最多是刚开始学的前两周老师会提醒。而且像女儿他们班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很多家长刚开学的时候@班主任和老师问各种问题,老师根本就没办法一一回复。
小抹茶我是很早就开始有意识锻炼她的自理能力,小班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穿衣服,中班下学期期开始自己洗澡。从开学到现在我没有给她整理过书包,一开始她整理我检查,现在就是完全靠她自己了。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小抹茶4岁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要洗碗,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但是她却也因此喜欢上动手。所以只要父母愿意放手,不怕麻烦,孩子的动手能力就会强 。
孩子上一年级以后我发现比起拼音计算,书写能力才是应该提前准备起来的。当然书写能力不是简单的会写字,包括坐姿、握笔姿势这些应该提前让孩子了解。虽然说前半个月都没有书面作业,但是从一开学老师教的就是握笔姿势、坐姿。
小抹茶是从大班下学期就开始接触书写让她练字,所以开学这段时间所有的课本材料什么,都是她自己写好名字,做好标志。也因为这件小事,她有个强烈的意识就是,学习这事是她自己的事,所以现在放学后她会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懂的的书面作业做好,这点倒是让我省了不少心思。
从这星期开始小抹茶他们班级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一张练习题,就比如数学的习题,真的不是考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而是阅读能力,孩子不识字就看不懂题目,孩子没有阅读的能力,就理解不了题目,更别说做题了。
小学阶段阅读是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也能够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程永新曾说过“阅读会打开我们的眼界,打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到,怎么获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喜欢阅读的孩子真的能够终身受益。
那么要怎么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呢?做好这3件小事。
一:以身作则,做个看看书的家长
“最好的教育是身教言传”,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自己首先要“爱看书”且能坚持。在阅读这件事,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创造阅读的氛围
可以在家里布置专门的阅读角落,像我们家孩子小的时候我是用矮的书架,让他们随手可拿到。后面新房子就满墙书柜代替电视柜,书籍在家里每个角落,孩子也随时可以阅读。
平时也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即使孩子在里面坐不坐,也可以去带他去感受里面的氛围,给孩子沉浸式的影响。
三、合适的书籍
很多家长给孩子看书带有“功利心”,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书籍,但是孩子不喜欢没兴趣,就别谈阅读习惯养成了。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孩子先有兴趣,感兴趣的事物孩子自然就会去做。所以刚开始我们可以给孩子选择趣味性强的书籍。
给大家推荐一套我们家孩子很喜欢的游戏书,在玩中学。孩子感受到阅读是有趣的就会自己主动去打开书本。
这套书总共有13本,《火柴棍游戏》《数独游戏》《数字游戏》等可以培养孩子数学的思维能力,比起枯燥的奥数题,孩子更喜欢,效果更明显。
《一分钟破案》》《逻辑推理游戏》《科学小游戏》等开发孩子的逆向思维,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语游戏》《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从多个角度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3.书中穿插很多有趣的漫画人物形象,帮助孩子孩子理解的同时,增加了很多趣味性,孩子爱不释手。
4.每个游戏的设置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护苗有我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