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重来,我绝不让孩子住校”,一位家长深夜哭诉,后果太惨痛
发布时间:2024-10-01 04:55 浏览量:8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戳心的视频。
漆黑的夜晚,空荡荡的走廊里,一个小学2年级的小女孩,在楼道里撕心裂肺地哭喊妈妈,一声接着一声,特别让人心疼。
才7、8岁的小女孩,却要一个人独立面对生活的所有,她的内心该有多害怕?
我们小区里有小女孩,也是才上2年级,就被爸妈送去住校。结果没住几天,孩子性情大变,甚至还住了院。
小女孩回家后几乎天天做噩梦,白天也是一副病殃殃的样子,见到人就往房间里躲。
后来经过医生的疏导,这才知道,小女孩在宿舍里被别人排挤,再加上小女孩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特别想家。
心灵本就脆弱的小女孩,一经折腾,心里彻底崩溃了。
小女孩的家长深夜哭诉,“若能重来,我再苦也绝不让孩子住校。”
过早让孩子住校的危害,不少家长都忽视了。
我想起朋友的女儿,因为想上那个学校的小学,怕没有学位,就读他们的幼儿园,可以直接升到小学,幼儿园就把女儿送去寄宿了。
想想就觉得太夸张、太心酸!幼儿园的孩子,才3、4岁,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还有一个朋友的儿子,从小学就开始住校。到了青春期完全不跟父母沟通,她两口子一直抱怨孩子对他们不热情。
我很想说,他们一家三口都不熟,怎么热情啊!过早地送孩子住校,切断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
你说说住校有什么好?连老师都觉得:学生应该天天放学后,回家过家庭生活,而不是在学校24小时社交。
每个孩子,应该拥有很多跟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现在学校的管理,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走路都得顺线,吃饭、上厕所时间都很紧张,课间10分钟也很少能玩。
所以还是让孩子回家,放松一下吧!
我小的时候,初中、高中都是住校,我发现让我难过的,并不是上课,而是宿舍。
特别是春季学期开学的时候,大冬天,一下子从家里暖和舒适的床,转换到宿舍又冷又硬的床,而且没有缓冲的时间。
头天疲惫地赶到学校,第二天6点就要起床上课。现在想来,真的好痛苦、好难过。
而且在学校里,感觉没有放松的时间,没有一刻的松弛。
下课要赶快回宿舍,打水洗漱,不然就熄灯了,熄灯后不准讲话,班主任要查寝,真的没有一刻是轻松的。
很多家长更多关注外在情况,都忽略了孩子在成年之前,更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家庭的重要性,是孩子成长中很关键的点,这个是成年后没有办法弥补的。
尹建莉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寄宿制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我有个朋友,因为父母工作忙,她从小学就开始住校。
每天放学后,她就眼睁睁地望着一个个小朋友,被爸爸妈妈接回家,而自己却孤零零的一个人。
她最渴望的,就是父母来接她回家。
她说,“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孤儿院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一个人。”
是啊!有一种痛,是明明有爸爸妈妈,却只能独自长大。我发现:让孩子小学就住校,就等于送孩子进孤儿院。
我大学时学的教育,曾经的教育心理学学得很认真。在那个时候,老师还专程说,过住校对心理断乳期孩子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不赞成18岁以前的孩子住校。
但是,随着我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见到很多小学就开住校的孩子,初高中更常态,这种言论渐渐变少。
老师后来甚至还专程说了:根据实际情况来。
只能说,学习为孩子的心理让步了,家长更愿意省事,同时还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心理离乳期”还在慢慢转变,生理已经被迫离开,其实是一种撕裂。
不太敏感的孩子无所谓,可敏感的孩子会无所适从,或者因为同学都住校而没法表达情感。
在我看来,小学生、初中生最好不要让孩子住校。
小学生年龄太小,需要父母更多陪伴和关爱;初中生刚好处于青春期,需要父母正确地引导。
孩子每天回家,父母能关心一下学习、生活,能每天知道孩子的一些情况。
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忽略一个问题,未成年住校时,会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
很多校园欺凌,也是出现在住校的时候。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就敏感,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同学矛盾还有个人想法,都不能与爸爸妈妈及时沟通。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一个倾诉出口,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
教书是老师,育人是父母。
老师传授知识和智慧,孩子好的习惯和品德,更多的还是需要父母引导和培养。
再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保证孩子良好的品德,给不了孩子优秀的习惯,更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我深有感触,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