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下场!江歌妈妈5场带货百万,善款流向成谜,网友呼吁彻查!

发布时间:2024-11-01 18:00  浏览量:4

2024年10月29日,因“江歌案”而广为人知的江歌妈妈——江秋莲,在停播20天后重新开启直播。

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江秋莲一上来便表态:“今天就卖货,别的都不聊。”

话一出口,直播间内外的讨论声随即四起。

有人猜测她在回避舆论质疑,也有人认为她只是想通过直播赚取生活费,毕竟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

然而,当一位原本因“单亲失独母亲”形象而备受公众同情的人开始以直播带货的形式运营时,公众的情感立场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碰撞。

在此之前,央媒中国网财经发文报道了前记者张洋(微博账号@理记)连续多篇质疑江歌妈妈诈捐的文章。

张洋指控的内容包括“夸大诉求”“塑造单亲人设”等,称其本质上是利用公众情感进行包装,以获得更多捐款。

甚至张洋还爆料称江秋莲曾要求代理律师在媒体面前作出不实陈述,声称罪犯的刀是第三人递交的,律师拒绝“背锅”,双方最终解约。

网友们对此的反应不可谓不强烈:“一边直播带货赚钱,一边号召大众捐款,这操作真的合适吗?”

理记还揭露称,江秋莲过去以“倾家荡产”或“诉讼费不足”为由号召社会捐款,但实际上在日本的刑事诉讼中,案件为公诉,无需家属支付诉讼费用。

这一信息引发了公众的深思:她描述的“无助人设”与现实数据是否相符?

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江秋莲在最近五场直播中的销售额已达百万;其直播广告价格也高达每分钟6万元。

对此,网友们产生了新的疑问:“既然她已经实现商业化,为何还需要捐款?”

面对这些问题,一部分网友建议:“如果账目公开透明,大家就不会再质疑了。”

更让人疑惑的是,江秋莲名下不仅拥有一家网店,还关联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这两家公司的年报显示,员工人数长期为零,但经营范围却涵盖了文化交流、食品及百货销售等多项业务。

这让一部分观众质疑其是否存在商业意图,有人直言:“善款理应透明,借助公众信任带货是何种操作?”

一时间,江秋莲的“失独母亲”形象蒙上阴影,网友对其直播收入和募捐透明度的质疑声不断加深。

围绕江秋莲的带货行为,网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反对者表示,作为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有权利用直播谋生。有人评论:“真有疑问,直接报警或搜集证据,天天打口水战没意思。”

cap认为,“失去孩子难道不配过正常日子?带货直播也是谋生,别人能做她为何不能?”

然而,更多的网友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爱心善款的初衷不应被商业化利用。

有网友激烈地指出:“滑天下之大稽,这世上竟然还有政府解决不了的人物!”

还有网友形象地比喻:“阳光一点点照进黑洞,正等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许多人认为,捐款需有透明的监管和明细,网友表示:“公开资金去向,这样大家才能放心。”

而江秋莲事件并非个例。

近年来,类似事件的增多让公众对善款的监管和信息透明度产生了强烈需求。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小凤雅事件”。

2018年,河南小女孩王凤雅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家属通过网络平台筹集治疗费用。

然而,有媒体质疑家属可能挪用善款,引发舆论风波。

尽管最终调查证明善款基本用于治疗,但此事件让社会对网络募捐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3年9月的“中华儿慈会配捐风波”则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疑虑。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志愿者柯某孝利用“配捐”承诺诱导数十位病患家属参与募捐,声称每一分捐款都能获得高额返利。

最终,柯某孝卷款潜逃,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损失。

此事暴露出慈善组织管理的漏洞,也让公众对“配捐”模式产生怀疑。

与江秋莲事件类似,这些案例都指向了捐款管理中的信息透明和善款去向问题,愈发说明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保护公众信任的重要性。

江秋莲事件揭示了当下社会对善款管理的严苛期许。

善款的意义在于扶持困境中的人走向未来!

而当善心一次次被消费、质疑代替信任时,这种伤害不仅对个人,更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

善款应当是善良和正义的象征,让爱心善款回归本意,成为真正帮助他人的温暖之光!

正所谓:

江湖往事谈不休,
爱心善款几多愁。
助人本是好意愿,
不该疑云遮满楼。

他人善款需珍惜,
莫将信任当筹码。
心怀坦荡能经久,
真情不惧风波大。

如此故事多警醒,
阳光透明才稳行。
社会信任尤珍贵,
清清白白才最明。

标签: 妈妈 江歌 张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