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操心什么,孩子就会失去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12 13:19 浏览量:3
我是徐小猫,理想是躺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常常陷入过度操心的旋涡。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过度操心真的对孩子好吗?
今天看到一对可爱的小姐妹,被妈妈辅导作业生生吓哭的视频。
姐姐在一边安静地写作业,妈妈在旁边的桌子上辅导妹妹,可是妹妹显得特别紧张,小眼儿一直在偷瞄妈妈的表情。
也许是害怕妈妈生气自己学得慢,或者做错题吧?
以至于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担忧妈妈发火上,根本无暇顾及作业本上的内容,一道题讲了好几遍都还是错。
终于,耐心耗尽的妈妈不再温柔,开始声色俱厉地教育起妹妹,“就不能用点心吗?”“都讲几遍了?还是错!”
吓得旁边的姐姐不断回头,总担心妈妈会过来查看自己的作业,万一发现有什么毛病,自己也会像妹妹一样受到妈妈的严厉批评。
“看题啊,看我干什么!”
妈妈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情绪有些崩溃,讲了十遍还是不会,把习题集一把摔在了妹妹的小学习桌上。
吓得妹妹一个激灵,小身板坐得笔挺,一动不敢动,只有小眼珠还在转动,拼命地侦查着妈妈的反应,祈求妈妈不要再发火了。
这时候,坐在旁边的姐姐也情绪崩溃了。
“妈妈,你别再辅导妹妹了,我好害怕,根本无心做作业。”
姐姐转过身,哭着对妈妈说道,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
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专注才能有效果。
人的自我保护是先天机制。小女孩在母亲身边如此紧张兮兮,几乎全部精力都被防备妈妈的情绪爆发所占据,怎么可能专注于学习呢?
这种氛围下,连旁边的姐姐都惊魂未定,一道题都做不下去,可想而知妹妹的学习会有什么效果?
除了担惊受怕一晚上,怕是没有任何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必过度操心孩子的事情,过度操心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起反作用。
你越操心什么,孩子就会失去什么!
我的小姨是一位教师,自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无所不知,对于把孩子如何培养成才更是充满自信。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在幼儿园阶段就逼着孩子背会了唐诗三百首,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认全了1500个汉字。
亲戚朋友们也都为之惊叹,这么小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小学三年级会的都多,照此发展能考清华北大呀!
上了小学一年级,小姨的孩子也是一直名列前茅,远远把其他同学甩在身后。
事实无数次证明,小姨的确是特别会教孩子,她也因此在熟人圈里赚足了面子,常常有人请教她教育方法。
为了让孩子在初中阶段继续领先,小姨又买了很多中学生阅读,要求孩子六年级之前必须读完100本课外阅读,积累阅读量。
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只要你照着我说的做,就行了!”这是小姨教育孩子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的孩子,也即我的小表弟,在小姨的“科学安排”下,整个童年都是按照母亲的方式度过的。
然而,到了初中阶段,形势却发生了惊天逆转。
小表弟变得非常厌学,他曾经偷偷跟我说,“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快乐过一天。”
我甚为震惊,人人见了都夸的优秀孩子,我以为他会非常开心。
但迫于小姨的威严,他还是强迫自己学习。
可是,由于初中阶段课程变多,而且学习变得更加自主,小表弟突然就不知道怎么学了?
只能看着别人做题他也做题,别人背书他也跟着背。
到了考试就不如别人,而且有倒退的趋势。
学期过半,当别的孩子都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和习惯的时候,他还是在盲目做题、背书,完全没有自己的学习方略。
期末的时候已经沦为班级中下等的水平,小姨气得不轻,把小表弟打了一顿,“肯定是又偷懒了,以为到了初中没人管了,就开始玩儿。”
小表弟很委屈,他从小到大都听妈妈的,叫背什么就背什么,让做题就做题,从没有一丝懈怠,可还是被说成是“贪玩”“偷懒”。
从那以后,小表弟是彻底厌学了,爱咋滴咋滴吧,反正也学不会。
与其看着书本头疼,不如到网吧疯狂!
小表弟开始跟着几个学混混疯玩,打电子游戏,翻墙到田野去兜风,恨不得把小时候失去的快乐都找回来。
从此学习一落千丈,小时候以为多学点,就可以在同龄人中保持领先,结果却成了他厌学的最大根源。
原本以为从小强迫他多阅读,能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却让他从此恨上了看书。
因果有报应,幼年时失去的,总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找回来。
为了和母亲对抗到底,小表弟有一次离家出走,一个星期以后才在离家五十多公里的临市找到的,在网吧已经住了一个星期。
蓬头垢面,脸上挂着傻笑。
小姨怕再刺激孩子发生不测,以后也不敢再管教他了,小表弟赢了。
可是他的人生却输了。
我们常常过度操心孩子的一些事情,比如学习,比如交朋友,比如生活习惯等等,凡事都要告诉孩子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这源于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能够一帆风顺地成长。
但正是这种过度的操心,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过度操心还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总是替他们做出决定,不断地批评他们的行为、让他们不敢自己思考时,他们会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害怕犯错。而一个没有自信和勇气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呢?
我很欣赏泰戈尔的一句话,“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像锤子一样过度打击、干预,而应该像水一样用更柔和、更尊重孩子自主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万不可亲手掐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