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老公用一套房,说服我赶走了给家里当了8年保姆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4-11-20 10:49 浏览量:3
一、
宋老太太是在老伴去世后才到的女儿杨晖的家里。
宋老太太没读过书,从小就以照顾弟弟妹妹为己任,13、4岁开始支撑起一家的家务;18岁结婚,婚后又开始一心操持着自己小家的家事来。
老伴是个老实人,老实得接近古板,只知道上班就埋头干工作,下班就回家,根本没有那个要多挣一点钱的心思。
所以宋老太太一家过得称得上拮据,住的房屋是政府的公租房:一个院子里住了8家人,一家30平米不到,共用一个三面墙、屋顶不着片瓦的浴室,要上厕所,还得跑到院子外500米开外的地方。
好在公租房便宜,一个月房租从最开始的三块涨到现在,也不过二十来块钱。而且,只要人在,政府就永远不会把房子收回去。
杨晖是宋老太太两口子的独生女。
老两口紧衣缩食,终于熬到女儿技校毕业了,想着杨晖进了当地最大的水泥厂,一个月好差不差也能挣上三四百块钱,一家人的生活总算可以轻松点了。
可女儿工作了一年,就在家里闹了一年,第二年开年后,死活不愿意再去厂里上班,非要再读书。
宋老太太见识短,还是觉得上班更好。读书,谁知道读出来后还能不能找到一份厂里的工作?何况,他们也根本拿不出供女儿去省城读书的钱!
老伴儿一如既往地在母女俩的争执中当了缩头乌龟,宋老太太病也装了,哭也哭了,终究没能说服杨晖。
杨晖靠跟同学借钱,还是去了省城读书,两年后,又找了一份省城的工作,留了下来。
之后,结婚生子,成了地地道道的省城人。
二、
杨晖很少回老家,在大城市呆久了,三室两厅的房子住惯了,实在不习惯洗个澡还要排队,更不习惯上个厕所还要跑到外面去。
还有一层原因,很难说当初因为读书的事,她心里对宋老太太没有怨言。
杨晖走后,宋老太太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个人靠着老伴儿一千多块钱的退休金过得将将就就。
老伴儿身体不好,高血压、冠心病,一年总要进一两次医院,万幸的是每次都是虚惊一场。
杨晖35岁有了第一个儿子,男方的父母不愿意来帮忙,小两口不想请保姆,只得临时请来了宋老太太。
小宝出生第三天,老伴儿再出意外,宋老太太只得又丢下外孙和女儿,急匆匆地赶回到老伴身边。
这一次,老伴儿没有侥幸,中风引起全身偏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宋老太太没能在女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回到她身边,直到两年后老伴儿去世、外孙两岁的时候。
老伴儿去世了,老家只有宋老太太一个人了,是去是留,宋老太太不知道,而杨晖在犹豫。
要说对母亲没有怨言是假的。
第一次,为了省城,不让自己读书,这是杨晖对母亲的第一重恨;
第二次,在自己生完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母亲再一次舍自己而去,这是另一重恨。
可是,如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了,留她在老家,自己心里过意不去不说,更不要说得知此事后的亲戚朋友会在背后如何议论自己;
其次,自己和丈夫准备过两年再生一个孩子,如果母亲到自己家来,到时也能帮上不少忙,至少省了找保姆的麻烦。
于是,在杨晖前前后后的考虑之下,65岁的宋老太太打包了行李,跟着女儿到了省城。
三、
宋老太太是闲不下来的人,一进家门,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忙起来了:打扫房间、整理桌子、买菜洗菜做饭。
杨晖在怀上小宝没多久就辞职在家了,一直没有再出去工作过,平时家务都是自己做,如今一股脑被宋老太太包揽了过去。
早上六点不到,宋老太太就起床了,先在灶头熬上粥,然后揉面蒸馒头或包子;等到女婿史遥8点钟起床时,桌上两个菜一碗粥再加包子馒头摆得齐齐整整的;
等史遥吃完早饭,又该把杨晖和小宝的饭菜端上来了;
等她们吃完、碗筷洗完后,就该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了;
菜买回来后,一边把全家人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洗着,一边把地给拖了;
地擦洗干净了,就该做午饭了。
史遥是不回来吃午饭的,所以宋老太太一开始是想着三个人嘛,将就着吃就好。将就着吃了两天,杨晖提意见了:大人可以将就,小孩子长身体,怎么能将就呢?
无奈,午餐也要弄个三菜一汤出来。
用完午餐,宋老太太总算是可以稍微歇一会儿了,可外孙缠着她,非要外婆带他去楼下玩一玩。宋老太太只得又牵着外孙的手下楼了。
带孩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宋老太太是一个马虎眼都不敢打,生怕一个不小心,孩子就磕着绊着了。在院子里玩一个小时,比宋老太太做一上午的家务事还要累。
下午五点,该回家做饭了。
史遥大部分时间会回来吃饭,所以晚上的饭菜要比中午还要丰盛一些,所以宋老太太不得不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开始准备着。
晚饭的碗筷清洁终于不是宋老太太的责任了,她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看不了半个小时,就直打瞌睡。
确实,这一天忙下来,宋老太太累得够呛。
不过她的累是有价值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在她来后的三个月,肉眼可见地长胖了,就连一向清冷的史遥都情不自禁地说:“还是妈在家里好!”
有了女婿的肯定,宋老太太浑身上下干劲十足。
可不是吗?一日三餐不焦虑、两口子也不用再因为家务活互相推诿,省钱省力又省心!
四、
提到女婿史遥,宋老太太的感情很复杂。
史遥是省城本地人,父母都是事业机关退休员工,他本人也是名校毕业,家庭环境和宋老太太家里简单天壤之别。
老家的邻居们听说杨晖找到这么一个老公时,都恭贺宋老太太:乘龙快婿啊。宋老太太表面上是高兴,但内心里对这个女婿却是一肚子的不满。
不说其他,就觉得这女婿史遥又讲究又抠门,还不通人情往来。
史遥是一家外资企业的片区负责人,收入不菲,生活上难免要追求一下品质。
宋老太太喜欢在菜市场买菜,包括肉啊水果,觉得菜市场的东西更新鲜;史遥吃的时候也吃不出个差别来,可一旦听说自己碗里的肉是菜市场的肉时,脸色就不好看了:“妈,菜市场的东西品质没保证,你还是去大超市买好一些。”
宋老太太口头上答应得好,转过头还是奔着菜市场而去。
“去什么超市?超市的肉还不是和菜市场的一个源头?能有多大的差别?再说了,超市的肉可比菜市场贵上一倍左右,一个月就给我2000块钱的生活费,是打算只顾上半个月不顾下半个月吗?”
所以史遥再提到肉的事时,宋老太太就以生活费不够为借口拒绝了。
“钱不够,你找杨晖拿就是了,但一定不能在质量上面打折扣!”
宋老太太找杨晖要钱去超市买菜,杨晖没给:“不用去超市,去菜市场就行,只要你别说,他吃不出来差别的!”
宋老太太明白,女儿没工作,心底还是缺少一些安全感,所以就把心思打在了生活费上,截下来一些当私房钱。
“你看看,又想吃好的,又不愿意给钱,是不是穷讲究?”宋老太太经常对着同一个小区的朋友抱怨道。
对吃的讲究,史遥在生活上又太过于不讲究了。
他身上的T恤要么穿了八九年了,要么就是单位搞活动的宣传服,上面还有公司LOGO。除了跑业务的,一般公司中高层谁愿意穿这种衣服啊?
不过这些宋老太太还能忍受,最让她不能忍的是史遥的情商太低。
除了工作中的伙伴,史遥没有要好的朋友,甚至同自己的父母兄妹都疏于来往,一到周末,就是自己一家人独来独往。而杨晖在史遥的感染之下,也离亲戚朋友越来越远了。
“你看这人活得像什么样?哪个好汉没有几个帮?”
“可能是怕给别人添麻烦吧?”其他的老太太劝宋老太太。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就是只有互相麻烦,亲戚朋友间的关系才会越走越近,你难道还想活成孤家寡人吗?”宋老太太是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显然不能理解史遥的处世哲学。
虽然姑婿关系有隔阂,但一方顾忌着配偶,一方因着寄人篱下,也就各自消化了。
四、
转眼宋老太太在女儿家里呆了六年了,跨进70岁的门槛,她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再加上本来就有支气管炎,一到换季,就如临大敌。
她手脚变慢了,经常忙了两个小时,一顿早饭还没有做出来;
她头脑也没有原来清醒了,去趟菜市场,有时忘了拿回买的菜,有时又忘了要买什么菜;
她眼睛也看得不太清楚了,经常把白糖当成盐,把醋当成酱油;
她的精力也越来越不好了。
杨晖的大儿子上了小学,杨晖要接送大儿子、辅导功课,宋老太太每天的工作多了一项带小外孙。可是,她已经没有当初带小宝时的精力了。
小外孙在院子里玩耍,她得找个地方坐下,有时坐着坐着就打起瞌睡来了。
她甚至变得比以前固执了。
以前史遥和杨晖说什么,她当面听着,背地里生闷气;现在,不管自己有理没理,当场就会顶起来。
史遥说菜太咸了,宋老太太说,怎么我吃着味道刚刚好呢?
史遥说菜油太多了,宋老太太说,油不多放点,菜就不好吃;
杨晖说不要给小儿子买零食,宋老太太说,吃点零食怎么了?又不会坏事。
自己的妈,再是无理取闹,杨晖只能忍着;可史遥不一样。
要说和宋老太太有多深的感情,谈不上;要说没有,又有那么一丁点。可这一丁点,完全抵消不了他对此时的宋老太太的不满。
他多次向杨晖抱怨宋老太太。
“那你说怎么办?叫我妈回去?”杨晖问他。
“算了,现在让你妈妈回去,不是让人指着鼻子骂吗?你妈妈现在还能动,多多少少还可以帮家里做一点事,你再提醒着她一些就好。”
可不?
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马上上幼儿园,如果让宋老太太回老家,势必家里还是要请个保姆。与其这样,还不如就让宋老太太继续呆着,帮忙看着小孩子也没太大的问题。
六、
拉拉扯扯又是两年过去了。
2021年底,宋老太太生病了,成日咳个不停,晚上只要一躺下,就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只能坐在床上熬到天亮。
杨晖终于发现母亲的不对劲了,忙把她带去医院。经过一番检查,确认宋老太太染上了新冠,又促使旧疾复发。
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宋老太太出院了。
以前她的房间在客厅的旁边,这次回家,发现自己的东西已经被搬到阳台上的杂物间去了。
“妈,你现在暂时先住在这里,你这病还需要再养养,你就尽量不要出来,一日三餐我们会给你放在门口。”杨晖给母亲说道。
宋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懂的?自己是得过新冠的人,这一举动无非就是怕自己身上还有病毒,传染给了一家四口。
她只是不知道,把她安置在杂物间的决定到底是谁出的?是杨晖还是史遥。
一个月后,警报解除,宋老太太行动终于恢复了自由,可后遗症不少。
最明显的是身体虚弱了不少,全身提不起一点的力。
她再没法给一家人做饭了,更不要提去菜市场了。在客厅里转几圈,就耗费了她全部的力气。
家务活在时隔将近十年后,重新回到了杨晖身上。
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照顾宋老太太,还要做家务,杨晖分身乏术,累得不想说话;史遥看着桌上敷衍的饭菜,也没有一副好脸色。
“我还有力气做饭,你就知足吧。我天天要照顾你、照顾娃,还要照顾我妈,我容易吗?”面对史遥的指责,杨晖说道。
“照顾我们,是你天经地义的事,倒是你妈妈,也不知道她是真动不了还是假动不了,平白无故多出一摊子事来。”史遥说道。
杨晖瞪了史遥一眼。
要说天天忙的事里,照顾宋老太太确实是最辛苦的,吃喝要端到她面前,走路要扶着她,上厕所也得寸步不离。
不愧是夫妻,史遥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杨晖也能明白他的言外之意。
宋老太太现在的卧床不起,确实在某些方面成了这个小家的累赘。如果宋老太太没在这个家里,一家人生活不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
更让史遥心有腹诽的是,自己的爸妈还没有这样尽过孝,凭什么就要先在宋老太太面前尽孝呢?
七、
可能是感受到女儿女婿的嫌弃,养了快三个月,宋老太太的身体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宋老太太看不了几分钟,头就耷拉在一边,口水流了出来她也不知道;她越来越嗜睡,早上下午都要两三个小时;她的食欲也减轻了,一碗稀饭最多吃得下半碗;她还喜欢自言自语,嘟嘟囔囔地说半天。
杨晖看在眼里,背地里开始给母亲准备起寿衣来。
史遥第一次看见时,没说什么;第二次看见时,张了张嘴,想说又没说;第三次看见时,他开口了:“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什么合适吗?”
“你妈妈啊,我看到你准备的东西了,你也觉得她时间不长了,是吧?但你觉得就让她在我们家里去世,合适吗?”
“啊?”
“当然,我不是嫌弃你妈妈哈,我只是就事论事,”史遥率先打了一剂预防针:“孩子还小,让他们亲眼见着外婆走的情景,你觉得不会有阴影?还有,如果你妈妈真在这屋里去世,以后这房子我们还卖不卖了?”
“你到底想说什么?”
“既然你妈妈的时间不长了,要不先让她回老家?不是说老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吗?我觉得你妈妈肯定也希望在她最熟悉的地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怎么可能?我妈这样子了,回老家谁照顾她?”杨晖吼道。
“这有什么难的?我们给她请个保姆,然后在家里安装好摄像头不就行了?而且,你妈回去了,你也可以轻松不少!”
史遥一言一语引诱着杨晖,看杨晖久久不回应,他最后下了一剂猛药:“不管你同不同意,就这样说定了。这房子是我的,我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不想你妈妈死在我的家里!”
这一句话打得杨晖毫无反手之能。
这房子是史遥在和杨晖结婚前买的,房主是史遥。杨晖在省城没有自己的房子,她本就没有上过几年班,哪来的钱买自己的房子呢?
史遥拿房子说事,杨晖心里不高兴,但却提不出半点反对意见来。
八、
一个周末,宋老太太被女儿女婿送回了老家,就像当初把她接到省城来一样。
保姆一时难找,两人只好把老太太委托给邻居,并允诺每个月给邻居2000元的生活费;另外,他们在老太太家里安了两个摄像头,便于在省城也能掌握老太太的一手情况。
回省城的路上,史遥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杨晖还是有些于心不忍,可转念想着,自己好像少了一件大事,而且,史遥还答应她,等开年后,就把她的名字加在房本上,心底又不觉有几分畅快。
只要有空,杨晖就用摄像头看一看宋老太太的情况。
宋老太太也是心气高,独自一人了,反倒慢慢能从床上爬起来了,还能扶着墙走几步。
邻居也不负所托,每天准时把饭菜端到老太太屋里,偶尔还会帮老太太打扫一下房间。
快过年了,邻居给杨晖发来微信,说自己要回乡下团年,让杨晖接管一下宋老太太;杨晖还没回复,宋老太太倒先说话了:“不用不用,我现在可以自己做饭了,几天的时间,我自己可以安排!”
杨晖没有反驳宋老太太,因为她和史遥已经订好了春节去三亚的机票,这时候说不去,不止孩子会失望,史遥估计又会甩脸色给她看。
所以杨晖接着宋老太太的话,让邻居临走前,给宋老太太准备好几天的饭菜放在冰箱里,到时只要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好。
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邻居可以回去过年,杨晖也能了无牵挂地去三亚度假,宋老太太也得到了照顾。
杨晖一家人在三亚玩得很尽兴,甚至于这五天的时间里她压根没想起要看一看视频那边的宋老太太。
在回程的机场,她终于想起了自己独居的妈妈。
打开视频,喊了两声,没人应答,找了好半天,才发现宋老太太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身影。
杨晖急了,她给邻居打电话,邻居还在乡下,没有回城;她辗转拜托了好几个人,终于找到一个初中同学答应去她家看一看。
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杨晖迫不及待地把手机打开,里面跳出十个未接来电,又是数十条的短信,都来自于同一个人,她的初中同学。
最后一条短信只有几个字:你妈妈已经去世了!
杨晖没有回家,从机场包了一辆车回了老家,史遥没和她一起去,只是在她临走前叮嘱了她一句:“早点把事处理完早点回来!”
宋老太太是在杨晖到三亚的第二天去世的。
她从床上起来,可能是想给自己倒杯水吧,结果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就再没有力气起来了,甚至连拨出一个电话的力气都没有;她躺在冰冷的地上足足四天,才被人发现。
丧事,没有丧事。
杨晖在半路就给死殡仪馆打了电话,她前脚到家,殡仪馆的车后脚就来了,拖走宋老太太,火化后骨灰存放在殡仪馆,用了不到八个小时。
从老家回省城时,杨晖什么都没拿,却又像缚了千斤之重。
史遥在车站接的她。
“别难过,这不是好事吗?你妈那身体,拖下去害人又害己,现在这样,大家都解脱了!”
杨晖对史遥的话不置可否,低着头不发一言。
或许她的心底确实有些庆幸,或许还会有些不甘心、后悔和失落。
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宋老太太死了,为了减轻负担,被迫回到老家;为了不“污染“自己家,孤零零地死在老家的出租房里。
杨晖看着窗外,听着后排孩子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她的头埋得更低了。
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角是我很亲密的一个朋友。
起因是老太太得了新冠后,女婿从最开始的心里嫌弃变成了明面上的嫌弃,既怕老太太把病毒传染给自己和孩子,又怕老太太死在自己家里。
女儿的态度很耐人寻味。可能有同样的担心,但介于是自己的母亲,有了担心又不能明言;反过来,又不能说服自己的丈夫去接受可能出现的情况,只能两边打着圆场。
以前我们总是说婆媳关系很难处,其实在现代社会,女婿和丈母娘的关系也并没有想像中的融洽。
像史遥和宋老太太这样双方嫌弃的,在我周围还真不算少数。唯一比婆媳关系好一点的是,女婿大多更注重面子,暗地里不喜大多也不会摆到台面上来,双方敷衍着也就过去了。
另外,让我触动的一点是:女婿认为不应该让老太太死在自己家里。
这是我以往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并且,现在很多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可当知道了这件事后,我不禁想到,那些不得不和自己孩子住在一起的老年人,会不会在临终的问题上受到同样的歧视呢?特别是房子的产权属于女婿或儿媳的婚产财产,和自己的女儿或儿子没有半点关系时?
你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吗?你是如何解决的?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