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能当作上学的目标吗?
发布时间:2024-11-22 21:35 浏览量:3
作者:高爽
之前答应过大家要写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经常听到有父母说类似这样的话:
孩子每天都高高兴兴去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就行了。
孩子上这个学校就很快乐啊。
让孩子快乐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
我想探讨的是,快乐,能不能作为上学的目标?
进入正题之前,我先讲一个三月的故事。
1
三月是个5岁的小朋友,她还在上幼儿园。
妈妈已经带着她参加过两次我的活动了。第一次是去天津蓟州的独乐寺,以及晚上在黄崖关长城脚下看星星。第二次是上个周末去山西看应县木塔,爬上了悬空寺。
妈妈带着5岁的宝宝,两天半的时间,辗转好几个县市,长时间的听我的深入讲解,还要徒步跟上队伍在几个景点之间专场。三月小朋友能参加这样的旅途,本身就很不容易。但更让我赞叹的是,真实的学习在三月小朋友的脑海中发生了。
如果你围观我们的活动,我讲解应县木塔的时候,你会看见三月正在追着摸一只大花猫。我们在欣赏净土寺藻井的时候,三月依靠在门槛上出神。我们在永安禅寺研究壁画人物的时候,三月在大殿前的月台上爬来爬去。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你会觉得孩子太小了,不适合参加这样的活动,来了也没意思。
就在旁观者这样担心的时候,三月自己的脑海中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晚饭后,妈妈试图给三月补个课,路上说到“卯榫如何如何”,三月立刻纠正妈妈,“不是卯榫,那叫榫卯。”妈妈赶紧闭嘴了。
周日晚上回到家,周一一大早三月就去上幼儿园了。从幼儿园回来,就拿出自己的木头积木坐在地上搭建应县木塔。她一边念叨着“八角形”、“斗拱”,一边把木塔建高。忙活了好久,很遗憾还没能成功实现八边形的构造,索性搭了一个四边形。最后,让孙悟空代替了那些菩萨,站在塔顶上。
整个过程,三月一定不是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大喊大叫的。她一定是小心翼翼的。
我把三月的整个旅途和回家后的工作,称之为真实的学习。
2
到底什么叫学习呢?
在我看来,学习要促进某项发展。通俗地说,学习必须要在某一个方面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原来我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原来我是那样理解的,现在要这样理解。原来我是那样的认知范围,现在的范围是这样的。原来的我,内心世界一派喜气洋洋,盛世大吉,岁月静好。现在的我,内心世界波诡云谲,有些什么东西伺机潜伏,有些什么东西不太对味,有些什么东西坍塌了,有些什么东西新建了。这叫学习。
在学习发生的前一刻,一切都好,一切都理所当然,我对世界的看法全部正确。在学习发生的后一刻,发生了一点不太好,不太正常,不太顺。这样的过程,经过思考,深加工,检验,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变顺,学习就推动下去了,然后再迎来一波新的学习,新的动荡。
对,岁月静好就意味着没有发生真实学习。岁月静好就意味着,看似学习,实际上重复了早就会的东西,逃避了不会的东西,忽略了真实的调整,调暗了新鲜的世界,放逐了内心的好奇,阻挡了远道而来的新天地。
学校是让孩子学习的地方。这个地方尽可能地提供一个集体的学习场景。
所以评判学校,和评判孩子学习的标准就应该是,也只能是,真实的学习是否发生了,孩子的内在世界是否正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平静、动荡、又平静、再动荡……的过程。
想想看,自己的内在世界经历起伏,自己的某些经验要遭到修正,自己要用什么姿态去面对呢?
如果你长时间观察过孩子们的工作状态,就会发现,那些真正投入进去的孩子,是无声的,他们紧闭着嘴,可能撅起,也可能微微抿着,他们的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甚至有时候会呈现出严肃的神色,有时候皱着眉,有时候攥紧手,有时候紧盯着什么。
就像指挥守城或者前线对垒的大将,面对舒适区的防线瓦解,更加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阵脚。在冷静中面对疑惑,在疑惑中获得新知,在新知中感到满足。
这样一整套状态,叫心流,叫全人格投入,叫学习正在发生。
这样的过程,一定不会大呼小叫,不会哈哈大笑,不会和所谓快乐、高兴、开心有什么联系。如果你把这个过程形容为快乐,要么就是学习没有发生,要么就是你的描述太过于粗糙。
对这个过程的情绪更精确地描述,应该是满足、冷静、疑惑。
3
这次去山西的团队中,还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子,我对他佩服极了。
在高铁站等着排队检票的过程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耐心的考验,但对他例外。他对火车的爱,让他觉得多呆一会就是幸福。
他能说出当下这趟火车是动车组的什么编码,属于哪一个铁路局哪一个车辆段,甚至知道他的历史变动,曾经属于过哪一个铁路局。他能说出不同版本的历代动车系列,说出不同的编码意味着什么样的车厢编组设置……
他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领域里是专家。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他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研究火车了,那他就一定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是一个很容易展现快乐的孩子,动作迅速,反应敏捷。我们一群人走在一起,总能听见他讲出各种搞笑的、开心的、愉悦的网络段子。
但惟独说到他最钟爱的火车的时候,他是严肃的、内敛的、冷静的。他在讲述火车的时候,也带着疑惑,带着对已知的追问。
你看,这就是真实的学习和简单快乐的区别。
假如把“让孩子快乐”作为学校的标准和目的,还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擅长数学竞赛的人就去数学竞赛上摘取果实。擅长画画的人就去画画里摘取果实。早有机器人经验的人就去机器人活动中摘取果实。你过去就会的东西,现在依然如此。你过去不会的,不敢参与的,不曾体验的,不了解甚至有偏见的领域,你依然不了解甚至加深了偏见,依然没有机会体验。你从未突破舒适区。
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就被注定了人生吗?
更更可怕的是,有的家长说,他家孩子反正也不是学习的料。有的家长说的委婉一点,说他家孩子将来肯定也不会去做学问,现在开心就好了。
别说这些10来岁的孩子了,我作为41岁的老父亲,依然在梦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12岁之前,我痛恨写作文就像母鸡痛恨黄鼠狼。13岁之后,我的每一篇作文都是课堂上的范文。
15岁之前,我见人多的时候说话就吓得要尿裤子。16岁的时候我赶鸭子上架体验了什么叫演讲,后来变成了话痨。
17岁之前,我觉得只有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逻辑世界才是宇宙中上最有价值的真理。18岁之后,我发现诗意的世界更能动人。
生活十分具体,每一天都十分具体,每一本作业题都十分具体。
作者
高爽,也就是河马老师。德国海德堡大学科学博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后,前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得到App通识课主理人,科普作家,图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