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疼,救我”辽宁16岁天才少年离世

发布时间:2025-04-11 17:35  浏览量:14

“妈妈,我疼,救我!”

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来自16岁少年的临终呼喊。


而他,由于在家中的顶楼坠落,不久后就失去了生命体征。(来源:微博智搜)

就在前一段时间,他还曾获得信息奥数的银牌,是无数人眼中的天才少年,闪着金光的神童。

这位叫做于行健的男孩,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6岁零231天。

花一样的年纪,等待他的原本是滚烫的未来,但他却将生命终止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

天才神童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令人难以启齿的真相?

扒开他和背后的家庭,才发现,命运的草蛇灰线,早已写下了结局。

于行健很小就是小区里那个闪闪发光的“天才少年”。

他从小就跟电脑有缘,小学就开始参加信息学竞赛,奖状贴满了墙。

2023年,上初中的他,就拿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学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的金奖,还是第一名。

500分满分,他考了497分,甩开第二名一大截。

这可不是什么“有水分”的比赛,而是正规的赛事,全省的精英都在这,而他竟然能拔得头筹,足可见实力之强大。

到了2024年,高一,更是厉害了。

直接拿下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辽宁省第一名,入选省代表队A类。

同年,又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的国赛上,摘得银牌。

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少年,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他应该感到快乐和自豪对不对?

然而,事情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灿烂的光环背后,是他鲜为人知的溃烂世界。

在于行健编程的最后一页,是满身杂乱的笑脸和涂鸦。

这对于一个以严谨著称的程序来说,其实是不太正常的。

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早已混乱不堪,压抑和痛苦始终找不到出口。

在他的家中,藏着满满的漫画书,微信里表达也是对天文,摄影的热爱。

可是,这些爱好,终究被海量的竞赛试题所淹没。

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始终在痛苦和煎熬中坚持着。

而这一切,他的父母知道吗?

在父亲写给他的一封祭文中,其实不难看出,对于他的痛苦,父母是知晓的。

父亲在祭文中写道:

“回想近几年,你失去了所有的快乐……你不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还有很多你不喜欢的事情,都是为爸爸妈妈在做……你深爱着爸爸妈妈,你也愿意为爸爸做你不喜欢的事……”

看到这里,终于了然:

原来,即使他在编程和信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他内心依然是不快乐的。

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危险的冲动和迷茫,再加上一次竞赛考试失误,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父亲在祭文中写道:

“你看不起这个世界的一切,肆意挑战这个世界的规则。你又如暴君一般,粗鲁地对待最爱你的妈妈……”

其实,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挑战规则和权威,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更何况是这种长期的压抑下爆发的情绪,更需要父母的耐心疏导。

但在这个爸爸的眼里,这仿佛是一件蛮横无理、十恶不赦的大事,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叛逆,不能原谅他对父母做出的一点点过激行为。

他把孩子形容为“灵通附体”,有超高的能力,但内心的“魔丸”也渐渐萌动。于是,做父母的想要“改造”孩子,去掉孩子身上的戾气。

看到这里,真的有些难过。

什么人才需要“改造”?

犯人才需要改造。

在这个父亲眼里,孩子叛逆了,就需要像犯了罪的人那样,改造完才能重获新生。

看完这篇祭文,我终于明白孩子长久以来的压抑,不快乐,源自何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面对父母的期盼,他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无法感受到快乐。

父母的期待越高,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是在替父母活着,内心的生命力和自我驱动力很弱,无法接受一点点失败,最后走进一条死胡同。

种种惨痛的悲剧表明:

很多孩子,表面上看是风光无限,前途无量,但内心已经崩溃到了一定程度。

然而更可悲的是,父母走不进对方的内心,直到悲剧产生。

看完这个案例,真的是又悲痛,又惋惜,尤其是那句“妈妈,救我,我疼……”,深深刺痛了我。

于行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家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当然,我绝对不是引导大家去抨击和谩骂他的父母,而是,在这场悲剧下,我们应该看见家庭教育的裂痕:

或许,严苛的要求,不近人情的约束,军事化的管理,能够造就出一个接近“成功”的天才少年。

但说句难听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养不出一个鲜活的孩子。

还记得那个网红爸爸“一得他爸”吗?

他在孩子“张一得”年幼时,曾辞掉公司高管的工作,专心陪伴孩子,提升成绩。

而一得也很争气。

他自幼便出类拔萃,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8岁时,他就能独立操办近百人的宴会,还能抽出时间考取红十字会的义务急救证书,多次积极参与红十字会的公益行动。

直到18岁那年,他以几乎满分的优异成绩入读被誉为美国“新常春藤”的埃默里大学。

然而,就在2020年3月5日,张一得在埃默里大学求学期间自杀身亡,悲惨离世。

这一个结局,让所有人都错愕不已。

这样一个阳光健康且有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扒开他的故事,才发现,那些光环的背后,是累累伤痕。

为了训练孩子的英语水平,张一得从小就被要求在家用英语沟通交流。

这就导致他到了3岁,想喝一瓶可乐,还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写在纸上。

上了小学,爸爸要求他的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

“从今天开始到小学毕业,如果这六年里你没有考100分,或者不是第一名,爸爸就会惩罚你。”

而更离谱的是,因为父亲辞掉了工作,家里没有太多收入,但他执意要将孩子送去贵族私立学校。

而学费,就在网上“众筹”捐款。

众筹完成后,8岁的一得就要完成80多个人的答谢宴。

众筹学费,本就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而小小的他额外还要承受如此艰难的任务。

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内心的委屈和愤怒是不言而喻的。

在写给埃默里大学的申请信中,张一得是这样描述自己的青少年生活:

那段生活他感到羞耻,他非常讨厌自己的童年,他怕打雷,更怕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在一起,因为那样会让他感到自卑。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

父亲的确把孩子培养得很优秀,但可惜的是,他没有自由和童年该有的快乐。

他没有考砸的自由,没有语言的自由,甚至无法感受来自家庭的爱和温暖,有的只是成绩成绩。

很多父母在打造孩子时,只是像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醉心地欣赏和雕刻。

但他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会有欢喜,有委屈,有难过,他们的情绪绝对不能被忽略。

网上看过一个网友的自述:

父母当年对他的要求就是专业必须第一,第二就是失败。

但他们当着外人的面,就把自己包装得非常开朗和包容。

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这个网友现在40岁了,根本不爱父母,一提起他们就会有应激反应,如果跟父母吵上几句,就会做噩梦,梦见他们要杀了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此貌合神离,真的令人心痛。

家,本该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避风的港湾,但却成了孩子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噩梦。

缺少温情,没有情感交流,只有无止境的KPI,无数被量化的成绩,这不是家,是以爱为名的诅咒,是压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

有网友分享了爸爸对自己说的一段话。

爸爸站在房间里对孩子说:

你这个年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哪怕你成绩再不好,哪怕你以后当服务员,爸爸都会很开心的,只要你自己开心。

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你想要做的事,要自信满满地去做。

永远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这段话,真的治愈了很多网友的内心。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灵童附体”的光环,也不是一个“唯我独尊”的国王。

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失败,被无条件地爱着。

是哪怕考砸了,也能回家得到一个拥抱,而不是看到失望的眼神。

是哪怕“不像个天才”,也能被父母当作一个普通的、值得爱的孩子。

奖牌再闪亮,也比不上生命的光芒;

成功再诱人,也比不上孩子身心健康。

只浇灌智力,却忘了滋养心灵,那长成的,可能是看似挺拔却内里脆弱的大树。

永远记住:莫催花开,不造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