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其实是大脑在保护你

发布时间:2024-11-06 22:21  浏览量:3

前几天,朋友小姿跟我吐槽,说她国庆节回家,妈妈又开始强迫她吃从小就讨厌的胡萝卜。

还反复强调“对身体好”“不能浪费食物”“吃习惯就好了”之类的话。

明明她已经说过无数次了,自己觉得胡萝卜有一股难以忍受的“怪味”,稍微吃一点,甚至只是闻一下都会反胃想吐。

可她妈妈就是不听,从小到大都这样,隔三岔五就做各种带胡萝卜的菜让她吃,任凭她怎么抗拒,妈妈就是一意孤行,即便小姿现在长大了依旧如此。

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有被逼着吃讨厌的食物的经历。

小时候为了不吃讨厌的食物,没少和家长斗智斗勇,又或者压抑自己,满足大人的要求。

长大后,出于健康考虑和社交考量,也难免会无奈地吃一些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如果你对这些东西表示明确的拒绝,就有可能会被冠上“挑剔”“矫情”“事多”等标签。

总之,在某些人的认知里,挑食就是一项需要被更正的坏习惯。

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吃某些食物,是大脑在保护自己。

因为那些食物不仅会让人感到生理不适,甚至可能会触发过敏反应。

所以当我们接触到它们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提醒你“不要吃,有危险”。

所以别担心,挑食还真不一定是一种坏习惯,它可能是在帮你规避潜在的威胁。

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身体是如何通过“挑食”来保护我们的。

挑食,真的不是你矫情

关于“挑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 心理因素

因为某种经历对特定的食物产生厌恶情绪,所以选择尽可能地规避。

我的朋友西西,大学减肥时连续吃了一个月水煮西蓝花,直到有一次吐了出来,她崩溃大哭,觉得自己不应该对自己那么苛刻,活得这么累。

自那以后,她看见西蓝花都会本能地产生反胃、干呕等反应,究其原因不过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还有的人因为从小到大都被逼着吃某些食物,他们的“挑食”,是在要回自己选择的权利。

图/摄图网

2. 生理因素

比如我很喜欢吃香菜,做菜时觉得放越多越好,而闺蜜欣欣却极其讨厌香菜,觉得它的气味奇臭无比。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于食物的气味、口感的敏感度和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3. 身体的防御机制

还有一种挑食的情况,是由于某些特定的食物触发了身体的防御机制

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过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一篇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这两篇研究均表明:

参与过敏的免疫系统(肥大细胞)通过与大脑沟通,从而导致食物回避,而这种行为有助于避免有害的过敏原。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的免疫系统接触到过敏原食物的时候,会发送一个信号给大脑,激起我们对这种食物的厌恶情绪,从而避免摄入过敏原食物对身体造成损伤。

而这个负责发送信号的免疫细胞,叫作“肥大细胞”

就比如我的朋友小姿,她之所以如此抗拒胡萝卜,就是因为她体内的“肥大细胞”把胡萝卜标记成了她的过敏原。

包括儿童挑食,不爱吃一些绿色蔬菜,也是因为他们尚未发展出成熟的食物分辨能力,身体会本能地帮助他们排查潜在的危险,以免吃下什么有“毒”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食物有了自主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挑食的情况就会有所缓解,也会逐渐接受一些原本以前从来不吃的食物。

比如我小时候不喜欢吃苦瓜,但是一到夏天爸妈就逼我吃,说可以降火清热,我为了不吃苦瓜,每次都装作拉肚子,他们才作罢。

结果从高中开始,我居然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吃苦瓜,每次在学校食堂吃饭都要打上双份。

因此,孩子挑食的过程是正常的,家长们无须过度烦恼。也可以尝试找一些同等营养价值的其他食物替代,保证营养均衡。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被大脑标记的食物,都会让我们过敏。

研究中也提到过“肥大细胞在动物进化中有显著的保守性”,它只是为了保护我们,宁愿错杀也不愿放过。

所以,下一次如果有人再强迫你吃讨厌的食物时,就可以严肃、认真地和对方说:

“我的身体告诉我,我可能会对这个食物过敏。我只是在保护自己!”

图/CC0

适度的挑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除了对食物的敏感,有时我们在面对某些人或身处某些场所的时候,也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会促使我们想赶快远离这些人和环境,不想过度纠缠。

像这样对某些人或场所的“适度挑剔”,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在我们刚接触一个人时,身体会通过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说话的语气等来判断这个人对我们是否有潜在的威胁。

如果我们感到不舒服,可能是这个人身上刚好存在让我们讨厌的特质,或是让我们回忆起某些不愉快的经历,从而触发了我们潜意识里的“防御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指出: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以后的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观,勉强继续相处下去,反而会使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内心感到越来越难受。

有时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莫名产生一种说不上来的不适感,也是由于当下的环境触发了我们的“动物本能”。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曾经有一段过程是完全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

而且在我们的大脑里,控制情绪和引发过敏使用的又是同一套系统——边缘系统。

我们去到不舒服的地方、面对不舒服的人,就会触发我们的不良情绪,产生一种类似“精神过敏”的反应,这时大脑判断出你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就会马上提醒你:“快跑!”

我们也常常把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称为“第六感”。

总之,情绪与本能是会帮助我们做出判断的。

当你感到不舒服时,就是你的“情绪屏障”在告诉你,是时候要远离了。

不只是人、事、物,任何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关系都是如此。

与其在不适中勉强自己,不妨相信自己的本能,做个“适度挑剔”的人,来筛选掉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让自己舒服一点。

图/CC0

你的身体,比你想象中更爱你

在某些情况之下,我们因为害怕冲突,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平,会不自觉进入一种“讨好模式”。

比如被迫接受别人的安排,和令自己不舒服的人相处;迎合别人的喜好,在不舒服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长此以往,除了造成自我损耗之外,并不会让别人更加地善待我们,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冒犯我们的边界。

所以不管是“挑食”还是适度的“挑剔”,它们的底色都是“爱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认知框架里。

正如戏剧大师卓别林在《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一书中所写的: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在心理学领域里,爱自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行为而增长。

而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相信自己的本能

充分接纳身体里的情绪流动,不去判断和阻止,只是观察和感受。

其次是保持自我,坦诚地接受自己的“小挑剔”,接受内心发出的“不想要”的信号。

客观地看待自己过往的对与错,并学会从中汲取养分,以获得心灵的提升与成长。

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地意识到“我是怎样的人”,不要因别人贴的“矫情”“事多”的标签而否定自己。

毕竟你喜欢怎样的自己,你的身体本能是如何看待周遭的人、事、物的,远比别人是怎样定义你、要求你的要重要百倍。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中;那把后半辈子还给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充分相信自己的感受,充分接受自己的本能,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吃,不喜欢的人就不相处,不想待的地方就远离,不舒服的关系就断掉……

被别人觉得“挑食”又如何?被别人指责“挑剔”又如何?

你只是在保护自己,好好地爱自己而已。

参考资料:[1]. Plum, T., Binzberger, R., Thiele, R. et al. Mast cells link immune sensing to antigen-avoidance behaviour. Nature 620, 634–642 (2023)[2]. Florsheim, E.B., Bachtel, N.D., Cullen, J.L. et al. Immune sensing of food allergens promotes avoidance behaviour. Nature 620, 643–650 (2023)

外部推荐